11月4日,《巴黎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正式生效,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而在11月5日的泰山论坛暨《巴黎协定》实施研讨会上,多位业界权威人士第一时间解读了《协定》生效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即将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等多位专家都表示,《协定》生效后,我国为按要求和承诺实现减排目标,需加速调整能源战略,以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布局不均衡等问题。
减排承诺倒逼制度改革
根据《协定》,各缔约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依然须实现绝对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者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按照自身特殊情况,编制和通报关于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的战略、计划和行动。最终,按照《协定》安排,各缔约方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力争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
11月4日,国务院还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而为达到二氧化碳控排及承诺峰值的目标,《方案》也明确我国要力争在2020年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可见,《协定》对我国能源战略加速转型形成的倒逼作用已开始全面释放。而解振华也表示,峰值等自主贡献目标的确定,实际上也为中国建立了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
“我国虽然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只有12%,而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有1/4的能源消费来自于非化石能源。”而且,解振华表示,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与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筑、交通、农业、消费等领域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