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说过“杀不死我的,会让我变得更强大”。竞争在各行各业都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剂猛药。光伏同样也不例外,从欧美“双反”的颓废到今年我国“630”抢装高潮,光伏人似乎一直在大起大落中战战兢兢的前行,优胜劣汰。自领跑者项目推行以来,光伏行业更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频频爆出的低价好似一个接一个的回马枪,打的他们连躲闪的空间都没有。整个光伏圈也从最初此起彼伏的争论,转向了平心静气的理性思考,这接不住的“回马枪”到底蕴藏怎样的深意?
领跑者初衷意义深远
自2015年6月,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推出至今已一年有余。众所周知,“领跑者”计划推出之前,不少投资商通过不断压缩投资、追求低价来获得收益,而这就带来电站质量良莠不齐。据此前,记者发布的报道(参见:“光伏电站长期可靠性隐患重重,多方推动产业升级”)。第三方认证检查机构北京鉴衡在对新疆某8MW光伏电站的抽检中发现,3178块光伏组件中红外成像抽检2856块,其中19%存在虚焊热斑效应;青海某50MW光伏电站,抽检44080块光伏组件,发现29%光伏组件出现明显蠕虫纹隐裂;某国内知名组件厂生产的1.6MW组件到货验收中,抽检中发现10%组件外观故障,20%存在隐裂故障;甘肃某10MW光伏电站,抽检发现高达58%的光伏组件出现功率明显衰减。为此,2015年1月8日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布的《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所谓“能效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企业或单位。发改委将同有关部门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能效“领跑者”产品的技术研发、宣传和推广。而“光伏领跑者”则是与其并行的一种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
从更深远和广阔的意义来讲,国家制定领跑者计划的初衷就是通过提成产品科研效率,降低度电成本,最终实现平价上网。光伏行业尤其标杆企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刷新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来提升量产效率。从首个“领跑者”基地——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的建设情况来看,17%及以上转换效率的组件产品市场份额在大同一期领跑者项目中占比达到了70%。也就是说,光伏产品制造商只有拥有更先进的技术、生产出更高指标的产品,才能在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中参与产品选型竞争。
“领跑”的是品质还是价格?
进入2016年,随着“领跑者”指标高达5.5GW之多,五大四小、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地方龙头为获取竞争性领跑者建设指标,企业频频爆出低价。8月29日,在山西阳泉领跑者中标名单中,协鑫以0.61元/Kwh的价格上榜。同一天,在山西芮城领跑者中标名单中,协鑫又以0.65元/Kwh的价格上榜。无独有偶,在9月5日公示的包头领跑者中标名单中,华电和昌盛以更低的0.52元/Kwh上榜。而在11月25日,乌海市光伏领跑者中标名单中,英利更是以惊人的0.45元/Kwh位居榜首。频频爆低的价格,让整个光伏圈炸开了锅,随之而来的猜测此消彼长。业内人士称,原本应以高品质“领跑”的品质计划,现在却成了企业的“低价肉搏场”。
了解光伏的人都应该知道,领跑者项目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领跑者的开标价格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光伏产业现状甚至是未来趋势的风向标,在领跑者项目中报出了低价,那么在其他项目上的价格就不是企业本身能随意决定的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敢报出如此低价的。
猜测一:国家是否通过竞标探底价格倒逼企业报低价?
2016年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意见稿)》中提出:2017年1月1日起,拟对新备案的光伏上网电价三类地区分别从目前的0.98元/Kwh、0.88元/Kwh、0.80元/Kwh下调至0.75元/Kwh、0.65元/Kwh、0.55元/Kwh。这一政策的爆出不仅让人浮想联翩,无论是之前协鑫报出的0.61元/Kwh和0.65元/Kwh,还是华电和昌盛的0.52元/Kwh,似乎都迎合了此次调整的标杆价格。相关人士分析,在各环节利润压缩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按下调后的电价计算,收益率大概在7%-10%之间,但如果将开发费用,二三类地区限电、财务成本、总包利润、土地成本等隐性因素考虑在内,部分地区收益率不足3%。难道企业真能接受这样微小的利润空间?众所周知,光伏平价上网是必然趋势,政府也正加快脚步助推这一目标的实现,而领跑者中标价格作为行业的风向标,此前让人大跌眼镜的价格是否与此通知有某种迷之关联?国家是否想通过竞标的方式通过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来探底价格?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