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公众关心的光伏补贴问题,时璟丽进一步强调,光伏发电是战略性可再生能源,在其起步和发展阶段给予适宜水平的补贴,以促进产业成长、提升经济性并最终使其成为有竞争力的能源技术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对光伏发电实施标杆电价和竞争电价制度,是在产品终端基于发电量予以补贴,不存在骗补的问题。近年来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2016年在智利、阿联酋的招标电价已经低于3美分/千瓦时,在智利、印度等国家,光伏发电电价已经低于化石能源发电。我国光伏发电电价从2008年的4元/千瓦时,降到2012年的1元/千瓦时,再到2016年的0.8-0.98元/千瓦时,预期在2020年前可以实现与销售电价平价,在2025年前实现与煤电在上网侧平价,并且这一平价预判是基于我国现行煤电定价机制中未考虑煤电的环境外部性成本的情况,否则平价时间点还可以大大提前。
宋登元博士对我国引领全球的光伏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介绍。近年来,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光伏企业加大工艺技术研发力度,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中国光伏产业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化生产在提升光伏电池组件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产品价格,经过15年的努力,使光伏发电效率提升了66%,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19.8%和18.5%,并创造了多晶硅电池21.25%的世界效率记录;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异质结、N型硅、多次印刷、背电极等技术路线加快发展;光伏组件封装及抗光致衰减技术不断改进,双面、双玻、无边框组件等自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在高效率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16年,我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14次打破或刷新了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
严大洲表示,光伏是低能耗的清洁能源。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我国光伏产品从原料硅砂到制成晶体硅光伏发电系统的总能耗约为1.52度/瓦,包括硅砂—冶金硅—多晶硅—铸锭—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及其原材料生产能耗,光伏系统建设所需钢材、水泥、线缆、逆变器等系统部件制造、运输、安装能耗。中国西北部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发电系统的年满发平均利用小时数1500小时以上,中东部约为1100小时,取两者平均值1300小时进行计算,每瓦太阳电池一年约可发电1.3度。由此,可以得出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期约为1.17年。从全寿命周期来看,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仅需一年多时间即可全部回收,而组件的质保普遍在25-30年,可以贡献二十余年的清洁电力,能源回报率在20倍以上。
王勃华强调,我国光伏产业以制造业起家,凭借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引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保持领先水平的实体产业。保守估计,当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270GW,其中超过70%的产品来自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建设绿色经济的中坚力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新的能源革命的来临,人类社会正在向一个全新的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各国都在积极行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竞争的焦点,用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已成为一个大势所趋的国际潮流。随着这股大潮,人民群众有了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人民群众对空气污染深恶痛绝,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可再生能源、了解了光伏。从城市到农村,光伏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知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光伏的普及度迅速扩大、蔓延,光伏应用正在逐步走向家庭,从而形成了光伏产业发展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在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了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为516万千瓦,分布在河北、安徽、山东、江西等14个省份,将帮扶贫困户55万余户。光伏在扶贫方面的应用,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维护生态环境,做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丰收。未来,我国光伏产业将继续推广“光伏+”的多样化应用,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能源行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构建适应新常态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
最后,王勃华表示,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但绝不纵容歪曲事实、恶意中伤的行为。
会上,多家媒体就光伏发电补贴、多晶硅生产能耗等业内热点话题提出了问题,并得到了专家详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