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黑鹰光伏研究院 王亮 刘洋 太子李】
登录资本市场,这是多少中国光伏企业的梦想?!
由于中国光伏企业崛起时间不算长,资本积累并不雄厚,一些企业若仅依靠自身显然难以实现更大的野心。在光伏这个重资产的行当,企业想壮大、想“称王”、想持续发展,登陆资本市场无疑是“鱼跃龙门”最佳、最快的途径。
黑鹰光伏曾撰文统计,过去十年时间,中国已先后有70多家光伏企业抢滩美股,登陆港交所,战A股!其中60个核心玩家光伏收入超过2600亿元。66家中国光伏企业市值总和在10000亿元左右。
想当初,在2008年前后,美国纳斯达克、纽交所才是中国光伏企业心中的资本圣地;十年风云变,A股已经成为所有中国企业最向往的资本圣地,因为它更了解中国企业,给的估值更高,融资更为便利!对光伏企业来说,登陆A股还有另一层深意,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光伏最主要的战场。
在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光伏行业双双崛起的当下,据黑鹰光伏团队详细统计,至少有18家光伏企业开始了“登陆”(IPO)之战,试图借助资本之风,做大、做强!
这些闯关ipo的企业是:上能电气、福莱特、赛伍技术、芯能科技、古瑞瓦特、江苏新能、捷佳伟创、明珠电气、盛利维尔、通灵股份、迈为科技、上机数控、罗博特科、能辉科技、福膜科技、阳光中科、帝尔激光、大海新能源,黑鹰光伏简称它们为闯关IPO的“光伏18罗汉”。
黑鹰光伏团队历时数天时间,详细阅读分析了光伏IPO“18罗汉”合计近5000页的招股说明书,分别从营业收入、净利润、现金流、资产负债率、员工人数、研发投入等多个数据的趋势变动中深度分析这18罗汉的打法、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暗藏的风险,最终呈现了这篇近一万四千字的分析报告,提供给黑鹰读者,欢迎探讨,欢迎收藏,欢迎在留言区吐槽,也欢迎供稿提供您的真知灼见。(未来几天,黑鹰光伏将陆续刊登光伏IPO的系列重磅内容)
1、福莱特
隐有“失速”之险
福莱特前身名为耐邦经贸,成立于1998年,生于浙江嘉兴,实际控制人为阮洪良家族。最初,福莱特主要从事玻璃产品的贸易,2006年开始生产光伏玻璃。如今其业务涵盖光伏玻璃、浮法玻璃、工程玻璃和家居玻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EPC光伏电站工程建设等,其中,光伏玻璃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占整体收入比重在72%以上)。
作为光伏组件的上游原料,光伏玻璃的强度、透光率等直接决定了光伏组价的寿命和发电效率。应用于晶硅电池的光伏玻璃主要采用压延法,应用于薄膜电池的光伏玻璃主要采用浮法。据统计,2015年全世界93%的晶体硅电池组件采用中国生产的光伏玻璃。
据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于2016年11月出具的证明,福莱特太阳能光伏玻璃日产量2290吨,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二位,市场占有率为15%;另外,其还有优质浮法玻璃日产量1200吨。
福莱特的光伏玻璃产品用于多项地标性质的建筑,包括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及其主题馆,以及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等,其产品智商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公司的光伏玻璃产品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通过瑞士SPE认证的企业(SPE认证被公认为高性能光伏玻璃的权威认证)。
福莱特也是光伏IPO“18罗汉”中唯一一个收入接近三十亿的企业。下表为近三年福莱特收入情况:
不过,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福莱特收入已经面临“失速”危机,黑鹰光伏还发现,福莱特光伏玻璃销量在2016年也出现了小幅下滑,2016年其光伏玻璃销量为7297万平米,同比下滑了3.47%。
在招股书中,福莱特也坦承“2016年,随着国内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外加福莱特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因素,福莱特未来面临较大的业绩下行压力。”但是,我们从福莱特的产品毛利率(上升)可以看到,其产品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正是凭借着此点,福莱特2016年在营业收入增长近乎停滞的情况下,其净利润增长了40.14%。以下看看福莱特净利润变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福莱特员工规模已经连续两年较大幅度下滑,这需决策者予以高度重视。
当然,上述数据都是福莱特披露的2016年以前的数据,而过去火热的2017年,其是否有新的变动我们还不得而知,黑鹰团队还将持续关注。
2、赛伍技术
高增长下存现金流压力
赛伍技术成立于2008年11月,生于江苏苏州,实际控制人为吴小平、吴平平夫妇。公司主要产品是太阳能背板,该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96%以上。2016年其太阳能背板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8.38%。
(董事长吴小平)
近几年,赛伍技术收入、净利润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增长。
但是,近年赛伍技术的高速增长却暴露了一些风险。黑鹰团队比较发现,其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远高于直接竞争对手中来股份。一般来说,企业的应收账款快速增长容易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比如一旦这笔资金无法按时回笼,将严重影响公司命脉——现金流。
或许正是受此影响,2017年上半年赛伍技术的经营现金流已经出现了一丝恶化迹象。
同时,据赛伍技术披露数据,其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背板每平米的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22.62元、19.39元、18.28元、17.39元,下降趋势极为明显。
好在赛伍技术在产品成本端掌控有道,销售价格连续下滑的情况下,其毛利率却一直保持稳中有升。
赛伍技术的员工规模也一直稳步上升。
3、江苏新能
背靠大树三箭齐发
江苏新能成立于2002年10月,生于江苏南京,大股东为国信集团,另外三位股东分别为沿海集团、国能投资和农垦集团。公司前身为江苏国信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实业投资、投资管理等业务。2005年,经营范围才变更为新能源的开发等。目前旗下三大板块分别为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光伏发电。
在2016年,江苏新能收入成功迈入了10亿大关。目前公司控股的新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855.15MW,拥有拟建/在建机组容量301.2MW,后者均为风力发电项目。下表为江苏新能源营业收入:
我们再来看一下江苏新能三大主营业务趋势变动。
我们发现,江苏新能综合毛利率一直处于上升渠道,这说明对成本的掌控力愈发娴熟。
不过,数据显示,江苏新能2017年净利润增速却出现大幅下滑,2016年江苏新能净利润同比增幅6.68%,较2015年增速下滑了90多个百分点。
黑鹰研究团队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江苏新能不断的增加发电项目,借款增多,导致支付的利息快速增长有关。比如2017年江苏新能财务费用为1.22亿元,同比增长了40.23%。
目前来看,在江苏新能稳健的现金流、资产负债率的管理下,财务费用的快速增长还不构成风险。
在“未来两年内的发展计划”中,江苏新能透露,力争每年至少有2个以上的陆上风电项目纳入计划并取得核准;在光伏发电领域的重点将转向分布式光伏电站,另外公司还将关注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积极参与大规模集中并网型电站的投资机会……
只是,若要完成上述扩张计划,江苏新能仍需雄厚的资本支撑。但截至2017年末,江苏新能货币资金仅有6.89亿元,数据还显示,江苏新能近两年融资能力有所减弱。
4、芯能科技
大力谋局分布式
芯能科技成立于2008年,成立于浙江海宁,实际控制人为张利忠家族。2014年以前,芯能科技主要从事多晶硅片的生产和销售,2014 年开始扩大分布式光伏相关的业务,主要通过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及服务业务向下游分布式光伏发电企业提供一体化商品销售及服务。
2015 年,公司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及服务迅速扩张,使得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营收直接从8亿多元增长至16亿元,一年增长了84.4%。
如今芯能科技将自己定义为一家以分布式光伏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服务商,主营业务包括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提供、自持分布式光伏电站运营以及光伏产品(多晶硅片)制造三部分。
不过,数据显示,芯能科技营业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实际上这主要还是因为芯能科技自身的战略调整。毕竟屋顶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2016年芯能科技减少了对外提供分布式光伏开发及服务的业务规模,而选择将更多的资源转向自有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等等。
目前芯能科技在工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7年12月31日,芯能科技累计开发分布式光伏电站464个,全部为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680兆瓦,占全部分布式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的2%左右;累计获取屋顶资源834.15万平方米,涉及工商企业523家,可建设约830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
在其开发的523家企业名单中,哇哈哈、飞利浦、中通快递、中国巨石、盾安环境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均位列其中。如今芯能科技的发展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自持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及光伏发电收入连年取得急速增长。
而芯能科技毛利率一路攀升也从侧面印证了芯能科技战略调整的成果。
这或许也是芯能科技净利润能早于营业收入实现业绩反转的主因之一。虽然芯能科技营业收入已经连续连年较大幅度下滑,但净利润在2017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迹象。
5、盛利维尔
面临颠覆之险!
盛利维尔成立于2010年11月,生于江苏常州,实际控制人为盛荣生。主要从事切割钢丝、金刚线、钢帘线等钢丝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客户主要是太阳能硅片企业。
它生产的切割钢丝主要应用于多线切割机,其切割原理是把砂浆带入半导体加工区域进行研磨,用于将硅等晶体切割成晶片。下表为盛利维尔主营产品销售情况:
黑鹰光伏此前曾发表《生死金刚线》、《中国金刚线“大爆炸”》等文章分析探讨过金刚线颠覆传统砂浆切割领域等问题,不再赘述。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线路图》中的预测,预计到 2018 年金刚线切割在单晶硅领域将全面取代砂浆切片技术。
实际上,危机比很多人预计的来的更快、更猛。原来的砂浆切割设备的龙头供应商之一的易成新能已经暴露了“被颠覆”危机。2018年易成新能发布业绩快报: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23.98%至18.26亿元,亏损1.02亿元,同比下降了5489.95%。
易成新能解释的第一个原因就是“2017年初以来,金刚线替代传统纱线切割工艺在单晶硅切片工艺基本实现完全替代,大批多晶硅切片企业也将传统砂浆切割机改造为金刚线切割工艺。受此影响,公司传统(砂浆领域)业务经营性亏损严重。”
虽然,我们看到2017年盛利维尔营业收入、净利润仍实现了正增长。
但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其2017年营业收入增加金额与应收账款增加完全相同。据笔者多年分析上市公司财报经验,一般来说,应收账款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常用手段之一。
当然,适当运用会计准则是允许的。但我们不可被数据迷惑了双眼。如今危机就在眼前,这点我们相信盛利维尔比我们感触更深,而它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以后会给予详述)。
6、通灵股份
警示业绩、现金流双困局
通灵股份成立于2008年,生于江苏扬中。实际控制人为严荣飞家族。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其他配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我国光伏接线盒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
(图左为董事长严荣飞,右为总经理李前进)
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主要作用:一是连接太阳能光伏组件,将组件产生的直流电引出,通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用于产生效率;二是保护功能,即在组件发生热斑效应时,起到旁路保护作用,它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通灵股份还有一小部分光伏电站业务。截至2017年6月末,其持有40MW的集中式电站和17.08MW的分布式电站。
2017年上半年,通灵股份员工扩张非常迅速,截止2017年6月末,员工规模达1139人,较2016年末增长了304人,增幅达36.41%。不过,通灵股份业绩却并不太理想,2017年上半年收入仅增长15.23%,净利润却同比下跌了53.35%。
另外,其销售毛利率也连续两年多下滑,2017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3.95%,较高峰时的32.09%下滑了8个百分点。
更为严峻的是,仅三年半通灵股份筹资现金流均为负数,说明其对外融资渠道并不通常,而2017年上半年通灵股份经营现金流净流出5300万元,自身造血能力也近乎停滞。以下表格为公司经营、筹资两大现金流情况:
黑鹰分析认为,通灵股份如何扭转、强化自身的现金流掌控力,是企业决策者当下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也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高度。
7、迈为科技
技术撑起的超速王
迈为科技成立于2010年9月,生于江苏苏州,周建和王正根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公司主营产品为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成套设备,丝网印刷作为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关键工序,对提高电池片的产量、碎片率和转换效率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领域起初几乎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在成立之初的几年,迈为科技“始终钻研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新和印刷设备的调试改装。经过多年的研究测试和经验积累,公司的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成套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已经可以和进口品牌相媲美。”
最终迈为科技成功推出了双头双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显著提高了电池片的产量,减少了碎片率,同时公司首次实现了国产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在二次印刷领域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印刷精度,从而提升了电池片的转换效率。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16 年迈为科技在国内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领域的新增市场份额已经跃居首位。
招股书显示:自2015年起,迈为科技步入超级快速车道,收入、净利润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在230%以上的超级增长。
黑鹰团队通过分析认为,2017年该公司仍有很大可能保持超高速增长。一般来说,制造企业因为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通常在合同签订至产品验收前,都会收取一定比例的货款,这部分货款在财报中称为“预收款”,预收款通常被称为公司业绩的晴雨表。
2014年-2016年末迈为科技的预收款分别为0亿元、0.3亿元和2.34亿元,这说明在2016年末,迈为科技手里已经拿到了巨量的产品订单。而且,迈为科技的产品盈利能力也在逐年增强,2016年其毛利率更是突破了50%,其产品行业认可度及影响力可见一斑。
截至2016年末,迈为科技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成套设备产能已经扩张至108条,是2014年的7.2倍;在产能迅猛扩张的同时,其员工规模也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末迈为科技员工人数为316人,是2014年的3倍。
8、上机数控
技术派的资本困局
上机数控成立于2002年9月,生于江苏无锡,实际控制人为杨建良、杭虹夫妇。公司定位于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领域,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机床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据了解,在高硬脆材料加工领域,光伏设备的国产化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初期主要采用进口设备。随着我国设备制造商在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方面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部分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能力。
国产设备成本低、产能扩建快、交货周期短等优势加速了进口替代进程,此外,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也有望加速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上机数控早在2004 年进入光伏设备行业,是业内最早的光伏设备生产商之一。如今上机数控产品涵盖了晶体硅材料和蓝宝石专用的开放、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和切片设备。“未来将在现有的高端设备研发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朝智能化、大型化、复合化、节能化方向迈进。”
从财务数据来看,上机数控已有崛起之势,2016年收入、净利润增幅都在三位数以上。
随着上机数控产能的扩增,其毛利率2016年也有所增幅,以光伏专用设备为例:
但是,上机数控未来发展也面临着资金困境。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其经营现金及筹资现金流情况:
尽管公司已有崛起之势,但由于崛起时间较短,其并没有深厚的资本积淀,此外,在2014-2016这三年,其近乎没有对外筹资,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截至2016年末,上机数控账面货币资金仅有0.26亿元,这点资金实力守城尚可,向外开拓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9、罗博特科
技术随身,订单无忧
罗博特科成立于2011年4月,生于江苏苏州,实际控制人为戴军、王宏军和夏承周三人。其致力于为光伏清洁能源等制造业客户提供智能和高效的工业生产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客户量身打造智能化工厂。
成立之初,罗博特科处于技术研发和积累阶段,并以光伏清洁能源为切入点成功进入生产过程智能化设备领域。自2012年-2016年这5年间,每一年它都能拿出一款够分量的研发新品。并先后与隆基乐叶、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等光伏巨头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巨头青睐,业绩自然可期。自2015年起,罗博特科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都保持在120%以上高速增长,且毛利率水平也稳中有升。
而据黑鹰研究团队分析,目前来看,这还远未达到罗博特科的增长极限。
据黑鹰团队了解,在结算方式上,罗博特科也是采用在签订销售合同后一定时间内收取预收款,收取比例一般为合同金额的20%-30%。
截止2016年末,罗博特科预收款为1.31亿元,若是按照“收取比例一般为合同金额的20%-30%”反向计算,其签订的合同金额合计约为6.55亿元-4.37亿元。仅是在手订单就远高于其2016年营业收入。
10、帝尔激光
进击的核心技术掌控者
帝尔激光成立于2008年4月,生于湖北武汉,实际控制人为李志刚。公司主要产品为应用于光伏、消费电子等产业的精密激光加工设备。比如高效太阳能PERC激光消融设备(该设备是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由传统电池技术向PERC技术升级产业化的重要核心设备。)、MWT激光打孔设备等。
如今,新工艺、新技术成为太阳能电池提效的关键方式,而激光加工是高效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重要支撑。手握多个核心技术的帝尔激光客户名单涵盖了隆基乐叶、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光伏巨头,其业绩暴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帝尔激光收入主要就是来自于光伏领域,尤其是2017年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达到了65.63%。这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
另据了解,帝尔激光销售收入也主要采用预收款的形势。黑鹰光伏发现,2017年末,帝尔激光预收款规模再度创历史新高,达1.73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了118.99%。以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充足的订单支撑下,帝尔激光2018年又将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11、古瑞瓦特
实力强劲的新晋罗汉
2017年12月4日,中信证券发布信息称,2017年11月30日,中信证券与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辅导协议。同日,古瑞瓦特正式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辅导备案申请材料并获得受理。
这意味着,光伏IPO大军中再添一员悍将。
(古瑞瓦特董事长丁永强)
资料显示:古瑞瓦特成立于2010年5月,生于广东深圳,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及其监控系统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7年12月底,古瑞瓦特已有员工1200多名,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其已经和富士康、正泰太阳能、隆基乐叶、天合、阿特斯、晶科、汉能等巨头达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2、大海新能源
山东光伏老大的资本野心
还有消息称,2017年大海新能源也启动了创业板上市程序。
大海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生于山东广饶。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硅片、组件的生产与研发,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据黑鹰了解,大海新能源已实现硅片产能3GW,组件产能接近1GW,并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硅片生产商、优秀的屋顶分布式电站能源解决专家和系统集成商。
自2016年底,大海光伏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所谓“渠道为王”,经过半年的努力,大海光伏已经在山东省全省140个县都实现了渠道落地,同时在东北、河北、长沙等地也开始拓展分布式渠道。目前,公司已在全国发展上百家代理,服务上万名用户,建设数百个兆瓦级大型电站。
13、阳光中科
耐人寻味的“终止”者
阳光中科成立于2010年10月,生于福建泉州,实际控制人为许新湖和许光荣。公司主要从事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及运营业务、太阳能组件销售业务。三个业务2017年各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7.52%、0.51%和1.97%。
设立之初,阳光中科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仅为60MW,2014年下半年扩增至240MW,2016年上马的70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于2017年7月全部建成投产。公司拥有多晶硅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两者转换效率最高分别可达到19%、20.3%。
2015年-2016年,阳光中科业务模式以代加工为主,即由客户提供生产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公司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然后公司向客户收取加工费用。2017年变为自产自销为主,即公司自主采购原材料,加工生产出产品后销售给客户。
2017年阳光中科成功傍上了单晶龙头隆基以及多晶组件龙头阿特斯这两个超重量级客户。在这一年,其业绩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短短一年时间,收入从2015年的2亿元直接暴增至12.25亿元,增长5倍多。
众所周知,光伏行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小型厂商在上游原材料,还是下游销售价格都不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阳光中科拿下隆基、阿特斯这两个大客户也并非没有代价。因为一般来说,自产自销模式下企业产品的毛利率应该高于代工模式下的毛利率,而阳光中科却是颠倒的。
2017年阳光中科自产自销的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毛利率分别为8.6%和8.1%。代工(客户仅提供硅片)的毛利率分别为28.61%和15.93%。前者远低于后者。
黑鹰研究团队发现,阳光中科2017年前两大供应商也是隆基和阿特斯。结合毛利率的大幅下滑,其中代表了什么?不言而喻。这其中的得与失,只有企业自己最明白。
这也就不难理解,阳光中科为何规模急速增长,毛利率却大幅下滑了。
阳光中科也坦承,“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资金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司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如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会制约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承接大额订单的能力,最终制约公司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阳光中科的融资能力极为羸弱,近四年累计融资现金流仅为0.44亿元,截至2017年末,其账面上货币资金仅有3600万元,这样资金储备及融资能力,显然难以打一场真正的硬仗。
3月14日,据全景网报道,阳光中科宣布拟调整上市计划,终止首发申请并撤回相关文件。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14、明珠电气
迷失者的IPO败局
明珠电气成立于2009年4月,生于广州市,实际控制人为张少松、梁志敏等七人。公司生产的变电设备(变电站、变压器等)主要应用于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发电领域。
截至2017年末,明珠电气累计已中标约380个风电站项目和220个光伏电站项目。另外,自国家重启核电项目以来,截至2017年末,公司中标福清、田湾、红沿河、防城港多个核电变压器项目及华龙一号出口项目等境外项目。
变压器一直是现代电力网络建设的主要设备,在发电、输变电、配电各环节都发挥这关键作用。近年来得益于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变压器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尤其是近年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按说明珠电气收入应该出现大幅上涨才是。但事实却是,明珠电气近两年收入增幅都没有超过3%。
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明珠电气三大主营产品中风力发电变压器增速已经不及2%,光伏发电变压器甚至陷入负增长困局,2017年该产品销售收入降幅达19.77%。
对此,明珠电气解释称:“一是,公司为分散新能源市场波动风险,继续推动对通用配电领域的市场开发和技术投入,相关产品收入增长;二是,2017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其增长主要来自分布式光伏发电,由于公司对分布式光伏的市场覆盖有限、产能瓶颈和订单交货时间集中限制了公司订单承接等因素,导致公司光伏产品收入下降。”
需要提醒企业管理层的是,如今很多光伏巨头都在纷纷重金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甚至成立了专门的事业部,其中暗藏的商机无需多说,若是在当下明珠电气仍不能抓住此良机,破解增长困局,未来前景着实难测。Wind资讯显示,明珠电气IPO也处于“终止”状态。
15、捷佳伟创
伙伴违规,它跟“罚”
捷佳伟创成立于2003年,生于广东深圳,实际控制人为余仲、左国军、梁美珍。2005年,公司正式进军光伏行业,连续推出新型专业设备,先后获得当时的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订单。
如今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制造商,主营PECVD设备、扩散炉、制绒设备、自动化配套设备等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主要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捷佳伟创设备类销售收入占国内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设备销售收入的75.84%。
近两年,捷佳伟创一直处在在高速发展阶段,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创出历史新高。
捷佳伟创能掌控核心技术并未偶然,而是在其长期坚持研发投入才取得的丰厚回报。我们先来看看一下它近五年的研发投入情况:
五年间,其研发投入比从未低于过4%,这在光伏这个行当中并不常见。
据我们了解,捷佳伟创也是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那么,我们通过分析其预收款的规模变动,也就能多少看出它的订单情况。
截至2017年末,捷佳伟创预收账款达11.9亿元,创历史新高,说明其产品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未来业绩可期。
按说,捷佳伟创交出的一系列靓丽的成绩单闯关IPO的成功性很大。但如今捷佳伟创的IPO进程却处于“中止”状态。
据“读懂新三板”报道,(捷佳伟创)中止审查是受累于其保荐机构国信证券。1月31日,国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因为保荐业务及财务顾问业务存在违规行为,证监会已经对其立案调查。受此拖累,根据最新更新的IPO中止审查项目表显示,国信证券保荐的项目都已经中止审查。
这不得不引起其他闯关的光伏企业的警觉,闯关主将实力固然重要,但一个好的闯关搭档在关键时刻往往能改变战局。
16、上能电气
败于风险,再走再谋
上能电气成立于2012年,生于江苏无锡,实际控制人为吴强、吴超父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领域,主营业务为光伏逆变器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并提供储能双向变流器、新能源储能一体化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仅从收入、利润端来看,上能电气发展的也极为迅速,甚至自2014年以来,从未出现过下滑。但2017年9月22日,证监会发布主板发审委2017年第149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上能电气(首发,IPO)未通过。
发审委要求上能电气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数的原因和合理性;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大幅增长的原因;平均销售单价和销售毛利率呈下降趋势的原因;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是否具备独立的、充分的银行融资能力,是否存在短期偿债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等等。
我们从财报可以看到上能电气确实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能电气资产负债率情况。
其2014年以来,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80%以上高位波动。而更为严峻的是,上能电气经营现金流的持续“失血”以及融资能力的急速恶化。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能电气这4年半经营现金流为-0.63亿元,这说明自身造血能力近乎全失。而对外筹资能力自2016年以来,也出现过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此外,截至2017年6月末,其账面货币资金仅有0.74亿元,这样的资金储备及实力显得过于薄弱了。
17、福膜科技
红线内的“败退者”
福膜科技成立于2010年,生于浙江杭州,实际控制人为顾方明。公司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和特种有机功能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主营产品为功能性氟膜材料(PVDF薄膜)。
初期福膜科技以光伏行业作为市场切入点,率先实现了光伏组件背板用氟膜材料的国产化,为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商提供配套产品。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已成长为国内光伏组件背板用氟膜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但是,福膜科技同样倒在了A股门外,目前IPO处于“终止状态”,这或许与证监会一条隐形红线有关(下文会有详述)。
18、能辉科技
隐陷资本困局
能辉科技成立于2009年2月,生于上海自贸区,实际控制人为罗传奎、温鹏飞、张健丁。公司是一家绿色清洁能源和电力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如今已经形成了以研发设计为先导、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为重点、光伏电站EPC为基础的业务格局。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能辉科技盈利能力。
这个增速虽谈不上惊艳,但在当前大的经济背景下,也殊为不易了。但是,最终能辉科技还是倒在了闯关IPO最后一公里上,据了解,能辉科技IPO也处于“终止”状态,有媒体报道是公司主动撤回材料。而能辉科技此举与监管层态度的变化及隐形监管红线或有直接关系(下文会有详述)。
此次闯关IPO失败,黑影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能辉科技未来能否快速崛起,主要还是考验管理层对外的融资能力。原因为:光伏电站领域是具有投资大、回报慢两大特点,没有雄厚的资金储备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崛起。
而截至2017年末,能辉科技账面货币资金仅有0.35亿元,而其自身造血能力也明显不足,2014年-2017年上半年,其经营现金流累计为-0.22亿元,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为净流出0.98亿元。
只不过,没能拿到“上市公司”这个金字招牌,能辉科技未来能够拿到长期、低廉、雄厚的资金吗?
IPO新政解析:闯关需量力而行!
实际上,阳光中科、能辉科技等光伏企业主动“终止”IPO并非个例。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发现,2018年至3月20日,共有48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23日证监会发布新规后,企业“撤材料”开始加速,至3月20日不到一个月时间,共有26家公司决定撤回IPO申请。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陈旭光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企业终止审查的原因多种多样,作出终止审查的决定往往都是经过再三权衡、深思熟虑。近期监管新政肯定是企业作出此类选择的影响因素。
付立春表示,拟上市公司终止原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持续成长能力不够,涉及到公司基本面、主营业务等;二是规范性,包括财务规范性、公司治理规范性等。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以来,对企业规范性要求明显提高很多。
上述提到的新规即是2018年2月23日,证监会官网发布的《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明确了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的监管标准。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
投行人士还透露两个IPO新的监管要求:第一个是IPO在审企业,近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合计要超过1个亿,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不达标的,要么选择撤回,或者接受现场检查;第二个是IPO新申报的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某些不符合条件企业选择撤材料也是一种必然。
如今闯关IPO不再是没有风险的买卖,企业一旦被证监会否决,未来三年内都将很难再登陆A股,所起其他准备登陆IPO的光伏企业需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