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要看贫困老乡。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尽快补上贫困短板,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他在多次调研中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与贫困村的干部和村民展开座谈。他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提出反对“一刀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扶贫的工作思路。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要“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
习近平在《弱鸟何以先飞》中谈到,“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工作,首先要看是“真贫”还是“假贫”,让政策的阳光雨露洒在“关键少数”。贫困地区要加快脱贫,也要增强内生动力,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让资源“活”起来,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贯穿到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以贵州为例,去年贵州山地旅游接待规模达1.5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5.9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87.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7.2万人。贵州省省长孙志刚表示,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发展山地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也表示,在“十三五”期间,要通过旅游业带动1200万至1400万贫困户脱贫,占到整个扶贫任务的17%—20%。
宁夏利用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光伏产业与扶贫结合起来,要求企业至少按照1∶1投资光伏和扶贫产业;利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品质优势,发展葡萄酒产业;利用六盘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乡村游,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以旅游开发促扶贫开发。
在甘肃定西渭源县,电商扶贫、特色中药材带动一大批农民顺利脱贫致富,笑容挂在当地农民的脸上:“现在我们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党参,收入增加了三成。”
在四川省通江县梓潼庙村,镇政府的驻村干部“量体裁衣”,结对帮扶村民发展银耳产业,农民朱学军今年顺利脱贫……
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驱动是一条有效途径,要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千方百计做好发展生产的“大文章”,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精准脱贫不返贫的目标。(巩盼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