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第一个给予了电储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的身份的电力政策。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研究部追踪储能相关政策多年,搭建了国内外储能相关政策库,本文将在梳理政策库的基础上,对储能的中国政策环境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在政策频出的当下,储能的发展机遇几何。全文内容如下:
尽管储能是一项新兴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还比较少,且现今只有《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一项专门的储能政策,但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与市场应用,储能相关政策的支持从多年前的“提及”到今天的“专门”,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储能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研究部追踪储能相关政策多年,搭建了国内外储能相关政策库,本文将在梳理政策库的基础上,对储能的中国政策环境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在政策频出的当下,储能的发展机遇几何。
早期的政策环境
中国对储能的政策影响可以追溯到10年前,甚至更早以前。早期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对电池材料及技术的科研经费支持和技术验证。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提出将2项电池项目作为重点开发项目之一,推动储能技术的试点应用。次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高效能源转换与储能材料体系、燃料电池发电及车用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和储能技术”是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从科技角度促动储能材料和技术的研发。这个阶段的政策主要基于支持科研或推行试点项目的层面而提出,且仅限于某一条款中,与其他技术或产业并行提出,其重要程度和其他技术或项目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应用状况息息相关,这个阶段的储能市场远未启动,技术成本非常高,远不足以支撑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应用。
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鲜有储能相关政策的提出,储能主要停留在技术研发与攻关阶段,应用市场仍未有起色。
1拐点来了
2009年至2010年,这两年可以说是储能发展的拐点。2009年之后,随着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节能减排的发展,以及各界对这些领域关注度的持续升高,储能作为这些领域的支撑技术被相关政策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如2009年7月16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制定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要支持建设“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2010年9月,《“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明确了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发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的作用,提出开展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微电网接入与协调控制试点。2010年11月,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提出建立峰谷电价制度,鼓励低谷蓄能,促进通过峰谷电价体现储能的价值,同时刺激用户侧对储能技术与设备的需求。
如果说2009年以前是储能政策环境的沉默期,那么从2009年之后的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储能已经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更多的领域开始将储能囊括进来开展进一步的推动工作。而2009年发布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首批重点工程,以及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及输电工程四位一体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更是成为储能发展史上的标志性项目,成为储能加速发展的起点。
2016售电研讨会(第四期)正式启动——关注售电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与业务实操
2011年,随着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项目的磷酸铁锂电池系统成功交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储能为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提高的电力系统带来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灵活性,也预告了储能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能源领域的发展热点。随后,储能出现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风电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等各项规划政策中,各项政策在持续推进储能技术攻关与设备研发的基础上,也开始明确提出储能的应用目标和方向,部分地方“十二五”规划政策,如《天津市滨海新区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电力发展“十二五”规划》甚至提出要建设兆瓦级储能示范项目。
技术创新是储能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先导,“十二五”的各项规划将储能纳入其中,更多的是秉承着“技术是基础”的原则,支持储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技术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经济性等指标的快速提升,为储能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