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光伏市场中多晶电池组件当道的时刻,国内首个以提倡技术领先的“领跑者”示范项目却让人大跌眼镜:单晶电池组件占据了60%的份额。这是否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单晶市场,多晶真的没戏了?
10余家厂商进入名单
自2010年以来,欧洲光伏市场衰退,中国和美国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印度、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也迅速兴起。据统计,全球光伏市场中,多晶组件份额逐步升至50%以上,2014年超过60%,2015年更是高达76%。相反,单晶组件份额则逐渐下降至30%多一点,2015年更是低于20%。
然而,新晋出炉的光伏“领跑者”示范项目供应商名单却让人有些意外。今年6月30日、国家能源局主推的“领跑者”计划(山西省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并网后,人们发现组件的总安装量为1016MW,单晶609MW,多晶407MW,前者占比60%。其中晶澳太阳能成为了单多晶产品同时供应、数量也最大的组件厂商。
大同“领跑者”确定了10余家组件供应商,晶澳出货量420MW,排名第一,单晶组件量为303MW。此外,单晶的入围者还有英利、天合及协鑫等一众公司。据记者了解,晶澳的总意向组件订单(单晶和多晶总和)一度达600MW左右,但因全球光伏市场火爆使一线组件供不应求,加之晶澳很少通过OEM代加工组件,高效组件还需供应日本和欧洲等海外市场,因此产能受限,流失了部分订单。
示范“领跑者”项目中,多晶组件供应商中主要有晶科、晶澳、晋能、阿特斯、正泰及日托,其中晶科以169MW夺冠,晶澳紧随其后(出货117MW)。
为何是单晶?
事实上,目前多晶仍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单晶组件为何在领跑者计划中有独特优势?
国联证券分析师马宝德在其研报中提及,领跑技术基地规定,多晶组件转换效率需达16.5%,单晶转换效率则是17%以上。以目前单晶组件的实际情况看,80%的单晶生产商都能满足这一转换要求。
另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单晶组件中有大量的高效新技术产品被应用,多晶的亮点不多。以晶澳为例,其在领跑者计划中供应了150MW的PERCIUM高效单晶组件(PERC技术),英利供应了50MW的N型双玻、双面发电组件,合计达200MW。而多晶高效新技术产品仅有晶澳的17MW润秀组件(黑硅技术)、日托11MW的MWT技术组件,合计仅28MW。晶澳2013年10月推出了PERCIUM组件,2014年6月量产,是全球最早推出和量产PERC技术产品的企业之一,英利则是在2011年底推出了N型单晶组件。
随着单晶回归趋势的形成,去年开始单晶布局明显加快,如保利协鑫已宣布开始生产单晶硅片,晋能、通威双流、中来股份及横店东磁、平煤股份等都有规模级的电池及组件产能亮相。
光伏“领跑者”计划倒逼了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竞赛。
今年3月,晶科宣布推出了黑硅组件,采用纳米级黑硅制绒技术。前不久,天合宣布在其量产示范生产线上,量产化的P型单晶PER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1.1%,量产化的多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达20.16%,商业化多晶DP二次印刷电池的转换效率达18.7%。日前,协鑫集成也宣布将募资16亿元用于投资1600MW的高效差异化光伏电池项目、250MW超高效异质节光伏电池项目,项目将采用PERC技术叠加黑硅技术、N型双面技术,电池转换效率分别可达19.5%-20.5%、20%-21%。
当然,市场也存在对多晶和单晶的一些技术争议,这也是部分单晶公司最下笔墨之处。比如说,有单晶企业就强调,自己的光电转换效率通常比多晶高。然而不要忽略的是,性价比是光伏发电的核心考虑因素。行业内的公认指标是LCOE(LevelizedCostofEnergy),即”平准化度电成本”。当业主使用同一个系统时,组件成本为50%,剩余的如人工、土地及材料等占40%以上。因而在组件发电量一致的前提下,效率略高的单晶,会为业主在剩余的40%左右的成本上节约一点费用,这也是部分客户选择单晶的原因。但需留意的是,如果多晶价延续下滑,业主50%的组件成本也降低了,总的系统成本也就随之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依然是市场的主力。马宝德也提到,假设2016年普通电站中的单晶占比20%,“领跑者”技术基地中单晶占比50%~70%,那么单晶的市场占比约为29.1%至35.2%之间。而且,多晶组件和电池、硅片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提升中。保利协鑫首席技术官万跃鹏就告诉记者,多晶企业会尽快采用金刚线切片技术、降低切片成本;开发适用于PERC电池技术的多晶硅片,更大的铸锭和连续加料也将进一步降低硅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