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消纳矛盾仍需标本兼治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一个地区的消纳能力在没有承接外来转移产业的前提下,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增加电能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的电气化水平可能是更快的选择,从这次中美对话中各地方分享的实践案例也能看出来。”柴麒敏说。
“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这是电改的方向之一,具体可在市场的模式、结构、规则以及价格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的相关措施。”曾鸣表示,可再生能源的问题原则上能就近消纳的一定要就近消纳,不能就近消纳的采取集中并网远距离输送。所有的政策制定都应因地制宜,首先促进就近消纳,其次根据资源禀赋情况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技术论证来确定集中上网远距离输送的方案。
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告诉记者:“如果电力过剩进一步加剧,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弃风弃光,短期最好的措施是降低一些地区的风光增长速度,加强其他地区的分布式发展。未来需要储能系统。”
李俊峰认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问题的症结在于做计划未完整地执行落实,做市场又未遵从市场规则。“我建议通过改革开放,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流程等解决问题。比如能源总量与可再生能源消纳交由国家能源局全权负责,达不到总量目标和完不成消纳任务的省区市,调减下一年度的能源总量目标。附加征收和补贴发放回归到发展改革委负责。财政部要把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做到位。另外,碳总量、能源总量、非化石能源比例等要统筹安排、统筹考虑。
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是全世界的难题,各国也在尝试寻找解决途径。“我们既可以向德国学习,建立保证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优先上网,化石能源为清洁能源调峰的机制。或者学习美国的市场机制,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发电电源,在竞争性的电力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李俊峰说。
采访中多位专家对记者强调,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需要实际的政策支持和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仅视为权宜之计。要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能动性,自下而上地探索,找准几项消纳潜力大、市场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多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政府要出台务实的政策,不仅从消纳的末端,还要从建设的源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