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双方”大战,到底谁赢谁输?
7月5号,拥有34个机构成员的欧洲太阳能组织SolarPowerEurope(前身为欧洲太阳能产业协会EPIA)联合上书欧盟执行委员会,陈述了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面板产品的进口贸易壁垒政策给欧洲太阳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SolarPowerEurope由欧洲太阳能相关从业者组成,代表全欧13万家相关公司、共130万名员工的利益。
其执行长JamesWatson表示:“这是欧盟全境太阳能业者相关组织所表示的莫大支持。”他表示,欧盟已对中国实施三年以上的贸易限制,而对欧洲业界毫无助益,却伤害了全境八成以上的工作机会。他呼吁欧盟执委会思考其他方式来推动太阳能,不要继续采取贸易壁垒与价格限制。
所谓“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磨人的“双反”大战中欧洲光伏企业自己先受不住了。或许,欧盟的官爷们,是时候该要换换脑筋换换思路了!
“双反”制裁:连绵不绝,围剿中国
“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近年来,中国光伏在国际市场上屡屡遭遇“双反”调查,因此而遭受了严重打击。
中国的光伏行业一开始就是因广阔的欧洲市场而发展起来,在“双反”之前形成的产业格局就是原料、核心技术、市场“三头在外”,是以廉价劳动力和出口补贴为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在整个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加工层次。
如此不成熟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双重隐忧,整个国内产业秩序也在暴利诱导下充斥着非理性扩展热潮。可以想见,这样重度依赖对外出口的发展模式在遭遇“双反”之下,必然会市场缩减、遭受重创。
2012年正值中国光伏制造业火爆时期,7月24日,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的诉讼,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发起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光伏电池与组件等的反倾销调查。虽然中欧双方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和协商,但“双方”大棒还是重重落在了中国光伏企业头上。
欧盟此举,掀起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围剿战:
11月8日,美国商务部就正式立案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开始“双反”调查,此后在2013年12月又发起了对中国光伏的第二次“双反”;
2012年11月23日,印度商工部发布正式立案公告,对原产于马来西亚、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
2014年5月14日,应TindoManufacturingPtyLtd公司申请,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发布No.2014/38号公告,对我出口澳大利亚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2014年12月5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应其国内光伏产业申请,正式对原产于或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这些贸易制裁措施,让中国光伏在国际市场上境况困难、前景灰暗,不得不转战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好在这几年,中国国内光伏市场迅速崛起,中国光伏企业不仅度过难关还迎来了“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