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始造车?
李河君曾表示,发展太阳能动力车,是汉能的中长期战略。并在发布会上宣布,汉能4款太阳能汽车都具备量产的条件,未来2~3年内将实现量产,一期量产计划30万台/年。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各大车企及社会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国家发改委也曾预言,2025年,传统车将被新能源汽车取代。未来,新能源汽车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将是大势所趋。
李河君认为,汉能全太阳能汽车是真正意义上“零污染”的清洁能源汽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他不仅想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食一块蛋糕,还把跨界造车看做是汉能成为“国家名片”的战略第一步。
实际上,传统业务板块的业绩波动,是汉能跨界造车的重要原因。
据其年报显示,2015年汉能营业收入24.1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70.73%,净亏损105.28亿人民币,同比盈转亏。这是汉能薄膜自2011年借壳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加上去年股价的波动,汉能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考验。为突围解困,李河君曾在汉能21周年纪念日上发表“万言书”,提出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公司结构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直销转经销等一系列自救措施。而此次推出的四款全太阳能动力汽车,便是转型成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李河君在发布会上宣称,“汉能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已经还了大部分银行的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汉能的信心已经恢复,国家在支持,银行也在支持”。
商业化前景如何?
从战略层面看,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利于汉能打造新的增长极。但从客观上看,汉能仍需面诸多现实挑战。其中,最容易受到质疑的就是太阳能汽车的商业化前景。
事实上,太阳能汽车一直都以一种前沿的姿态存在于汽车界。2014年福特就曾推出C-Max太阳能汽车概念车,丰田普锐斯也已将其太阳能充电系统搭载到部分插电混动车型上。但最终,都受困于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等因素而下线。显然,太阳能汽车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
此前,号称零排放、最清洁的太阳能汽车之所以难以量产,主要是因为电池转化率低、续航里程短、太阳能电池板的量产问题等阻碍因素。一辆全太阳能动力车要保证续航能力,那么它的电池转化效率就得达到30%以上,保持这个转化效率,每天日照5~6个小时,才能在城市内就能保障1吨的全太阳能动力车行驶80~100公里。
而且,天有不测风云,不可能每天都能保持5~6个小时的光照,遇上阴天或雨雪天气怎么办?或许在很多消费者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问号。
不过,与福特、丰田等国际汽车产业巨头相比,汉能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或许有着更多的优势。
据汉能控股集团副总裁、太阳能汽车事业部CEO高卫民介绍,汉能太阳能汽车在光照5~6个小时的条件下,日均发电量8~10度,驱动汽车行驶80公里,每年行驶2万公里以上。此外,在无光照或长途出行需求下,汉能汽车配备的常规锂电储能电池,可以使用充电桩充电,最大续航能力达到350公里。
配以电桩充电,有利于消除消费者对于太阳能汽车的疑虑。但是,太阳能汽车还面临着价格成本的问题。
据了解,太阳能汽车一般使用砷化镓薄膜电池,而镓为稀有金属,推高了成本。以此次亮相的SolarL为例,6平方米的薄膜电池板成本在20万元,如果剔除政策补贴,普通消费者可能难以接受。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