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今年2月底三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与《中国制造2025》时间相对应的发展计划。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壮大,能源互联网被看作是解决新能源消纳、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互联网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路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产能与消纳不匹配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势在必行。新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技术平台,可横向实现多能互补,纵向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及储能的协调优化,从而可使新能源供需双侧达到有效平衡。
有效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比例
未来能源发展总体趋势是能源结构将由高碳向低碳转变,能源效率由低效向高效发展。BP预计,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贡献全球一次能源增长的1/4,超过全球发电量增长的1/3。新能源互联网作为多层次能源交易平台,将会有效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比例。
新能源供能将逐步呈分布式。201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发电应用。2015年国家能源局不再限制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分布式发电是新能源互联网构建的网络“结点”,其通过连接形成多个局域性输配电微网,实现局域内部的电能输送调配,同时与集中式电网实现能源互通,拓宽能源获得的广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深度。
新能源的利用形式将以电能为主。电能是实现能源消费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和其他能源品种相比,电能的终端利用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新一代的能源系统将以电力为中心,新能源产生的动力将会日益电力化。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绝大部分要转化为电加以利用。预计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中占比将增加至16%。
新能源将日益数字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数字化新能源网络、信息互联网以及无人驾驶GPS定位的交通互联网无缝连接创造驱动能源、信息、物质流动的物联网。物联网的上游端可配置传感器,传感器收集海量的数据,形成数据网络。众多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将会陆续出现,未来将出现基于新能源数字化的巨型能源管理平台,能源服务将更加多样化。
新能源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全球能源体系正在经历重构,欧洲化石能源系统面临着重大变革,新能源时代即将来临。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布,光伏发电和风电的边际发电成本已降至几美分/千瓦时,远低于化石能源的边际成本,化石能源将逐渐回归原料属性。在分布式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未来,新能源的边际成本将逐渐趋于零。
四个方面力推新能源互联网建设
我国新能源互联网建设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电源方面,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明显;电网方面,能源输配网络日益复杂;负荷方面,消费侧随机性不断加剧;储能方面,配置方式纷繁复杂。为应对上述挑战,促进我国新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我国能源革命进程,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扶持政策。统筹新能源互联网重大政策、举措的研究和制定,加强部门间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协调配合。加大对新能源互联网领域技术研发、产品和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应用示范等的扶持力度。加强新能源互联网安全管控、预控以及业务监管,特别注意新能源大数据分析、智慧能源云平台、用能咨询等新业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第二,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强新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研究,逐步构建完善的新能源互联网系统,并加强新能源相关适应性技术研究。推动共享能源大数据资源,探索将大数据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新能源互联网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实现新能源供需实时平衡、尽可能利用新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新能源互联网发展目标。
第三,完善新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首先要落实新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研究梳理新能源领域与信息领域的相关标准,针对两者的融合研制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与我国现有的基于智能电网的标准做好协调,建设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可以借鉴IEEE1888标准从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成功经验,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然后要建设标准化工作体系和技术队伍,推进标准实施与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标准体系。
第四,建立新能源灵活交易市场模式。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交易平台,支持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与电力用户之间实现直接交易,实现新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信息实时对接。逐步完善电力价格体系,开展能源价格市场化区域试点,逐步推广实时电价。针对新能源电力补贴资金缺口等问题,结合互联网完善新能源补贴结算机制,使得补贴的计量、认证和结算与新能源生产交易实时挂钩。
(作者钱翌,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张培栋,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