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江西省分宜县7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已经进行,该项目利用分宜电厂的2143亩废弃灰坝,总投资6亿元,目前已完成5兆瓦的光伏太阳能安装。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我国能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发展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记者了解到,去年“渔光互补”太阳能项目可谓是风生水起,从东北辽宁省法库县利用水面、内陆滩涂、坑塘水面建设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总投资25亿元以上,设计年发电4.2亿度,年产值4亿元大型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到华中湖北省天门市沉湖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区总投资24亿300MW光伏电站,再到东南江西鄱阳20兆瓦“渔光互补”太阳能项目,安徽芜湖繁昌县平铺镇60兆瓦“渔光互补”太阳能项目的运行。目前,我国“渔光互补”型集中在江苏、浙江省,其中宁夏、湖北、安徽、辽宁也有分布。
“渔光互补”项目较一般光伏项目设计施工难度较大,在这一类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品质,一般采取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为“渔光互补”项目提供后续保证,一般以:认证、检测、检验、分析、监造等一站式服务为基础,英格尔光伏检测中心对比此类项目的检测有着丰富经验,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密集集中,在过去几年中,鱼塘、滩涂之上建立起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这种形式,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喜欢光的特色鱼类、虾蟹类的养殖毫无影响,另一方面水面光伏的温度和通风条件也十分优越,有利于光伏组件提高发电量。
早在农耕文明兴盛的时代,中国人的老祖宗就发明了“桑基鱼塘”一种通过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经过简单的改造,使同一块土地的产出倍增。今天,走过工业时代,“渔光互补”的模式同样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模式所形成“上面发电、下面养鱼”“一种资源、两个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不需占用农业、工业和住宅用地,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价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