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即墨大信镇梁家荒村村民范秀江家装上本村第74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即墨在大信镇采用企业主导、政府扶持方式建设的太阳能小镇又前进了一步——即墨市政府联合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大信镇建有占地近700亩的工业园和9000多亩的太阳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总量可达2.2亿度,可供7万多个家庭一年用电。这一个个“太阳能农庄”,不仅源源不断创造着绿色能源,还直接带动着农民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的转型。
光伏“充电”
74户村民家中免费用电
3日,范秀江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成功并网,由政府出资在他家平房屋顶上安装了4块250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天平均发电4度,年平均发电1460度,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至此,梁家荒村已有74户村民屋顶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村庄道路上还安装了200多盏太阳能LED路灯。
据了解,梁家荒村安上屋顶分布式太阳能电池板,让村民们尝到了“太阳”的甜头,不仅日常用电不花钱,而且用不了的电还可输送到国家电网——范秀江家一共装了两块电表,一块电表和普通居民家一样,一头连着家里的供电线路,一头连着国家电网,记录着这户家庭的用电量;另一块电表连着屋顶,太阳能发出的电,经过这块电表流向国家电网。截至今年3月,村民李爱青家利用太阳能共发电634度,家中用电344度,剩余的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收入归安装设备和维护的企业所有,“村民用电免费,每年能节省好几百元钱电费。 ”
种地发电
农民一田两用领两份收入
在大信镇华盛太阳能农庄里,记者看到一排排光伏农业大棚,与普通的砖墙结构大棚不同,这些大棚为钢构结构,棚顶不是塑料膜,而是光伏发电板,棚底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只要有太阳,棚顶就能源源不断地发电,不仅满足棚内照明、灌溉等需要,剩余电量还并入国家电网产生收益。
五年前,村民巩爱玲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便进入华盛太阳能农庄管理大棚内的农作物,成为一名农业工人。如今她每个月有两份收入,一是土地流转给企业产生的稳定地租,二是在企业打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像巩爱玲这样因此受益的农业工人,在园区中有2700多人。
“棚顶发电,棚内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使光伏发电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成为历史,不仅提高了传统日光温室的土地利用率,还解决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华盛孵化器创业导师王海玉介绍,以光伏阴阳棚为例,南面向阳的温室种植有机蔬菜,北面偏阴的温室种植有机食用菌,温室上方安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为大棚提供照明、温控所需的电力,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现代农业
老农变“创客”年收入翻番
在华盛太阳能农庄的“孙大爷的菜园”,61岁的村民孙允堂搓着湿润的泥土,眼神里都是憧憬。最近,他有了一个时髦的称号——创客。孙允堂是大信镇张戈庄一里村的农民,以前自己在家种着四亩地,加上外出打零工,一年最多40000多元的收入。最近他把3.6亩地流转给了昌盛日电,成为华盛太阳能农庄的一名农业工人。熟悉光伏大棚的运作模式之后,他承包了三个大棚,开始自己创业。现在,孙大爷一年的纯收入近8万元。
“培育像孙大爷这样的农业创客,也是我们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目标。 ”华盛孵化器创业导师王海玉介绍说,孙允堂根据公司订单种植生产各种农产品,承担田间作业、生产用工管理和费用管控等责任,公司统一管控种子、肥料和用药,并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指导,最重要的是,公司在市场端利用平台优势和营销手段解决了农产品的商品化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