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光伏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其中,分布式占比60%。此外,65%的光伏装机在东、中部地区。 然而美好愿景背后,是现实的巨大差异。根据IEA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仅仅2GW之多,在中国西部地区,一季度装机7.14GW中,大部分还以大型电站为主。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依旧任重道远。(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4月28日,中国首届“光伏技术+峰会”在北京科技会堂拉开大幕。部分专家就当下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展开了深入探讨。
▼储能技术为何遭遇发展遇阻?
分布式的核心在于微电网技术的突破,根据《十二五规划》,能源局提出30个微电网示范,然而,“十二五”结束后,微电网示范项目无一落地,究其原因,则是针对储能的支持政策迟迟难以落地,储能技术的发展缓慢。
众所周知,储能技术是微电网核心技术,也是解决弃风弃光的关键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显示,甘肃地区弃光最严重达到60%主要是指中午2小时光照最足的时间,这段时间容易超过电网负荷,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解决甘肃地区弃光根本是解决这两小时的能源存储,用化学储能技术即可解决,技术门槛并不高。
但目前并没有涵盖储能技术的支持政策,现有光伏政策仅仅针对简单并网。企业通过享受并网补贴可以盈利,但增加了储能电池,成本必然提高,相应的补贴政策却不齐全,企业缺乏积极性。
目前,解决西部弃光问题,国家大力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事实上,解决弃风弃光问题,采用当地消纳,当地存储也是有效途径,但在储能补贴上几乎为零。如果说微电网示范工程的立项、审批、验收都是很复杂的事情,建议仅针对“储能系统”给予补贴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假如针对储能每kWh补贴200元,储能技术必将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