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行业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和劳动者进入的高门槛。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行业的发展规模即使填补了淘汰低端粗放行业失去的经济份额,也不可能减轻全社会就业的总量和结构压力。高技术产业吸纳的新增就业也很难抵消传统行业“去就业”的压力。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在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进而带动服务业和消费的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不过滕泰也指出,一方面,新供给新动能不断形成,另一方面,供给收缩速度快于需求收缩速度,所以经济处于连续五年下行的触底阶段。
对策 政策频出助力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换带来一定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国家和经济体都是如此。但是,怎样降低结构调整痛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宏观政策上还是可以主动作为的。”黄志凌说。
他强调,在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中,现有存量劳动供给结构难以满足新经济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现有劳动力转岗再就业的压力十分巨大,也十分艰难。政府必须承担起现有就业人员转岗培训和指导再就业的艰巨任务。中央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钢铁和煤炭行业的下岗人员安置,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也期待各级政府能够真正承担起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
滕泰也指出,任何一次结构转型都会有阵痛,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新供给、新动能和新的就业机会,减轻阵痛。对于政府而言,一是要培育发达的要素市场,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管理要素从原来供给过剩的产业转移到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的产业。供给过剩的企业关门不算结构调整完成,原来的要素转移到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的产业,才意味着供给结构转型的完成。另外,要做好要素转移过程中的社会托底和保障支持,以及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双创继续提供宽松的政策空间和合理高效的要素供给。
实际上,新兴产业一直被决策层视为未来制造业的主力军,并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政府的支持力度却一直在增加。“十三五”规划中,未来五年内我国计划实施的100项重大工程及项目,超过一半和新兴产业相关。
记者从多个权威部门获悉,今年将针对相关产业出台一系列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多个新兴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也将在年内完成编制并正式出台。年内工信部还将出台“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