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带来的动力革命和冶炼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的提高,辅之以动力强大的机器,使人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由此,殖民地的拓展与战争成为世界新兴强国的主题,最终引爆了“一战”和“二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美国内战的推动力之一,美国内战则拓展了美国的疆土,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本主义革命,进而为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此外,“一战”和“二战”的辉煌战绩以及被保护的本国工业、科技和教育体系使美国超越英国成为新帝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
从18世纪开始,中国又经历了什么?
彼时,中国还没能推翻封建统治,旧政治体制依旧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关系,无法释放出新兴的生产力,中国不仅没能进入电力时代、石油时代,更没能赶上批量生产的时代。中国陆续经历了革命与战乱: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中国也曾有过所谓的“黄金十年”的契机,但当时中国所引进的工业,如苏南地区缫丝工业的兴盛,都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剩余产物。中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体系,农业国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随后,日本入侵又打断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革命与战乱使中国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其直接结果是:在15世纪之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到了1950年,中国经济总量降至世界的1/20。
1820~1913年,全球经济总量约增长了4倍。其中,西欧增长了近6倍,英国增长了6倍还多,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掠夺,中国前50年是负增长,后50年有所增长,但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这就是中国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故事。与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相比,这一次的错失不仅仅是失之交臂、被人赶超,而是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也深刻地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我们一直认为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然而再深究一步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以往两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和核心其实都是“能源替代”。大国的兴衰完全可以从能源方面寻找注脚。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美国世纪,也是石油世纪。
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国。1871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为660万吨,美国为170万吨;1900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为910万吨,美国则猛增到1400万吨。1850年,英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39%,而美国只占15%;到了1913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的14%,而美国却占36%。1870~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81倍,而同一时期英国只增长13倍;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则下滑至世界第三位。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全球巅峰。杰里米·里夫金认为,这背后的“功臣”是充足且廉价的石油、汽车和民众消费,而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
如今,中国与其他各国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将会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的强国地位。“石油世纪”还能持续多久?
可以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就是经济高速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同步。
1950~1973年,全球经济增长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速度,2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91%,接近1870~1913年煤炭黄金时代增长速度的2.5倍,全球经济总量实现了3倍的增长。其中,日本23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9.29%,整个经济总量大约增长了8倍;而美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4.8%,是过去100年增长速度的2.2倍左右,经济总量也实现了3倍的增长。高速增长背后的能源推动力正是量足价廉的石油—到1973年,石油产量占整个能源产量的43%左右,一个全面依赖石油的经济体系与文明体系基本形成。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