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启动Venteea智能电网方案,举行国际聚变能组织导体工作组会议,召开气候变化巴黎大会。
李宏策(本报驻法国记者)6月,法国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开发Venteea智能电网方案正式启用,采用智能技术优化与电网间的双向通信,并能够预测第二天的发电量和需求量,以建设法国最大的电池储能系统。
9月,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导体工作组最后一次会议在法国召开。为ITER磁体提供强大磁场的超导体制造任务接近尾声,这也标志着ITER计划即将步入将超导体集成为超导线圈的新阶段。
12月,气候变化巴黎大会(COP21)在法国布尔歇召开,约150个国家领导人出席,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契机。大会通过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将开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德国
出台“能源转型的哥白尼克斯计划”;利用太阳能制氢新工艺、用二氧化碳加水高效生产柴油;大众汽车深陷“排放造假门”;世界最大核聚变研究设备仿星器开始运行。
顾钢(本报驻德国记者)德国联邦教研部出台了“能源转型的哥白尼克斯计划”,涵盖能源转型的4个重要领域:将富裕的可再生能源通过转换方式如氢存储变成其他能源;开发与大量可再生能源入网相适应的
智能电网系统;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波动的能源供应重新定位;无缝衔接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
柏林赫尔姆茨太阳能燃料研究所利用特殊纳米材料,利用黄铜制成二氧化钛包覆的透明、轻质薄膜材料作为制氢的催化剂,使太阳能转化效率达80%。
奥迪汽车公司新燃料实验室与德累斯顿的新能源企业Sunfire合作,成功开发出利用二氧化碳加水生产柴油的工艺,具有70%能源转化效率。
9月,美国环境保护总署发布通告称,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多款柴油型汽车,利用特殊软件在美国官方的尾气排放测试中做了手脚,其真实排放水平严重超标。
12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下属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用于研究核聚变反应的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开始运行,并首次制造出氦等离子体,其正是核聚变过程的关键点。
俄罗斯
发现全球变暖正导致地下气体喷出,重新调查北极熊数量,推出新型太阳能涂层电池,拟生产新型核电池。
亓科伟(本报驻俄罗斯记者)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新发现了4个巨大洞穴及数十个较小洞穴,据推测其成因可能是气温上升使永久冻土带的土壤融化,导致地下的甲烷气体出现喷发。
科学家对流经俄罗斯科拉半岛和挪威部分海域的巴伦支海北部的北极熊数量重新进行调查,认为由于气候变化以及海洋冰层面积缩减,预计未来10到15年该地域北极熊种群将会继续缩小。
俄推出一种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其涂层材料采用金属有机物钙钛矿取代硅,可通过工业打印机生产,喷涂在任何材料表面。
一种基于镍-63放射性核素研制的新型核电池即将批量生产,其体积为0.08立方厘米,重量为0.26克,在极端气温和振动条件下可正常工作50多年。
加拿大
气候变化政策回归积极,地方政府引入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开发微光合电池等各种新能源技术。
冯卫东(本报驻加拿大记者)4月,加安省决定引入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作为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后超过排放限额的污染企业须向其他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9月,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可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能更高效、更持久存储电能的装置或电容器。
10月,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可从蓝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捕获电能的微光合电池技术;同月,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电极材料,用其制造的微型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达到0.5J/cm2,比现有电容器高千倍。
11月,加总理宣布,将在未来5年投入26.5亿加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全球逐步过渡到可持续和更具弹性的低碳经济。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