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带着我们去法国考察核研究基地也到德国看了很多的太阳能工厂。法国人当时告诉我们,德国人很笨,太阳能那么贵,搞那个干吗,核能是很安全的。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2011年,法国一个高校代表团专门要到我们研究所参观,所以我就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我说你们法国人参观我们干什么,你们对太阳能是不感兴趣的,你们只感兴趣核能。但是他们告诉我,现在我们也关心太阳能了。所以德国和法国挨得这么近,他们的观念差别却非常大。法国现在核能还占到70%左右的发电量,德国的核电发电量不到20%,并且预计到2050年将关闭全部的核电站。
我们到德国参观了很多地方,包括一个100千瓦的薄膜幕墙,然后我们又在山坡上看到一个4.5兆瓦的电站,这是当时看到的最大的电站,我们为了看那个电站,当时开着车在山上到处找,正好碰到一个巡山的老头,他给我们指路,才终于找到这个电站。当时的硅材料也是非常缺乏的,只有峨眉有9台多晶炉,只有20吨的产量。我们2005年在峨眉考察了新光硅业,这是当时唯一的一家硅材料厂家,现在这家厂也不存在了,所以说太阳能领域还是有很多先烈的。
2005年我们与深圳能联电子共同获得了十五计划项目的20个光伏屋顶建设项目,先后在深圳私人住宅做成了一个5千瓦的项目,广州凤凰城一栋别墅做了6.4千瓦的项目,然后在三亚汇丰国际度假公寓做了一个43千瓦的示范电站。2007年,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还到三亚的项目考察过。那个时候正赶上了BP无偿提供给广东省光伏示范电站项目,后来就配合广东科学中心建设,将BP赠送的光伏电站设置在科学中心主体大楼门前的一侧。当时他们准备做一个50千瓦的,后来政府说不要那么大,最后只做了一个小的,当时BP准备进入太阳能行业,最后也没有成功。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崔容强教授在上海举办第一届中国太阳能及光伏发电研讨会,开始负责组织的就是上海交大、中山大区以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这个会议我们一起办了好几届,后来崔老师去世了,这个会议我也没有再办了。
后来南玻集团开始关注光伏产业发展,当时他们找到我,我说你们可以和施正荣强强联合,做太阳能玻璃。虽然最后合作没有成功,但是他们还是把太阳能玻璃做出来了。
2004年有4个美国人来到我们实验室,他们说要在中国建一个光伏组件厂,全部用中国的设备、中国的员工,当时我给他们介绍了一些专家,也派了一些学生过去,当时他们告诉我们,做太阳能就是为了赚钱,把它做大以后上市,然后就退出。
挪威的REC后来也专门到我们研究所招聘员工,我送了几个学生过去,但是现在他们也回来了,他们告诉我,现在欧洲的太阳能已经没落了,所以一个个都回来了。
我还做了一些书籍,2005年出了第一本书,后来在台湾也出版了,台湾人是不认光伏这个字的,台湾人只认光电,实际上光伏这个词的翻译是有问题的,很多人不知道伏是什么意思,伏就是电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光电。我搜集了很多原文的,是有考证的。
德国的很多制造企业都找过我们,从我们这里要了学生,我们一直坚守晶体硅这个行业,当然薄膜我们也在做。
中国的太阳能是从2009年开始推出光电建筑示范项目的,后来发改委抛出金太阳工程,后来我们在顺德举行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论坛。光伏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广东省的应用是走在前面的。广东原来生产厂很多,但是主要是配套企业,包括原料、装备、玻璃,但是我们都是做绿叶了,陪衬了江浙的红花,后来发展了爱康的晶体硅、南玻的晶体硅,后来有了汉能,他们做的是薄膜发电,但是总量还是不太大。
中国光伏发展有三部曲,2003年到2005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做到世界第一。2005年到2007年,硅片大发展,成为世界第一。2007年,多晶硅生产工艺和关键设备实现突破,最终又做到世界第一。
台湾茂迪,是台湾第一家进入光伏产业的公司,核心人物是左元淮博士,他事非常低调,非常谦虚的一个人,非常遗憾他也走得太早。在这个太阳能的历史上先有茂迪,后有尚德,尚德后来飞快的赶过去了。台湾很多半导体的专家在大陆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台湾的半导体到今天都是非常强大的,包括装备和工艺。
上海太阳能科技,首任总经理是袁晓,这个企业当时做得也非常大,后来没让袁晓做,所以他们就落后了。
现在我们的企业都在刷新光伏的世界纪录,很多企业都有很强的研发队伍,我觉得企业走在前面了。
天合刚刚竣工一个的220兆瓦的电站,已经并网发电了。
无锡尚德电力,这家企业不管现在怎么样,它的历史的功绩是不能忘记的,哪怕成功几秒钟,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推进方面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