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一种上市模式是:企业将在手的持有电站拿出,放入一个YieldCo(下称“YC”)的固定收益成长性公司中并做IPO,海外类似的企业已有10多家。YC是什么样的模式?为何诸多公司会追逐这一做法且单独拆分电站公司,其利弊又在哪里?
YC最初的发源地在美国。2013年7月,NRG Energy就推出了“NRG Yield”,后者含有光伏和其他常规发电资产。2014年7月,美国公司Sun Edison也向外界公布了TerraForm Power这个YC平台,受到6亿美元左右的资金追捧。
yieldco由于其可利用现有电站资产进行低成本融资从而实现连续开发的特征在海外能源市场,特别是新能源市场受到追捧,国内的诸多公司也在热烈地讨论和尝试试水这一块的内容。不过在拜读一系列的文献之后个人认为这种讨论不应当忽略市场背景和环境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一方面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差异。很低的资金市场长期利率是其前:在这样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缺乏回报稳定且可观的长期投资渠道,因此能源行业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成为了有效的长期投资替代渠道。但是投资者又不愿意承担项目开发阶段的高风险,因此yieldco只持有运营阶段能源项目的特别切中了这一资本市场需求。但是国内的利率市场目前情况较为复杂,和国外市场的长期低利率有所不同且波动较为频繁。
另外一方面也要考虑来自于政策层面的部分障碍。yieldco在北美市场的分红机制是采用可支配现金流直接向投资支付现金红利的模式,但是在目前的国内证券市场环境下,类似的分红形式可能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实现,因此也需要国家在配套政策方面予以支持。考虑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的进程,这个进程可能还需要耐心等待。
还有一方面是来自于电站资产的质量层面。海外的新能源电站开发过程相对透明,电站质量和稳定性也较为理想,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时所主张的风险头寸(risk premium)并不高,所需的成本如楼上回答,大概在4%左右。于此同时,考虑到国内电站开发的不透明性以及缺乏标准化流程和评价标准,投资者(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会主张相应较高的风险头寸,融资方的实际成本在一段时间之内很难低于8%,而这样的成本相比于国内现有新能源电站的收益而言吸引力已经不强,再考虑到国内资本市场的增信要求,这样的手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难以帮助电站持有者大幅提高资金流转率。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国内的光伏电站运营商如协鑫和阿特斯都表示要尝试YieldCo,打造自己新的融资平台。这是一种积极和有益的探索”,郭剑寒同时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金融制度环境和光伏电站运营水平,与美国差异很大,因此中国移植美国的YieldCo模式将面临诸多挑战。下面我们就热门的问题看一看专家如何解读。
NO.1 为什么国内只有协鑫和阿特斯表示要尝试Yieldco?能否比较一下它们尝试的异同。
郭剑寒:要搭建一个yieldco并成功上市,对资产规模、管控能力、财务资源等都有一定要求,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协鑫和阿特斯这两家业内领先企业公开表示拟进行相关尝试。yieldco对中国企业来讲处于探索阶段,可能更多企业想在有人吃过螃蟹之后再做追随,这样可能更安全。事实上,2014年华尔街最看好能搭建yieldco的中国企业是晶科,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迄今未果。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