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质发电,一度电需要使用220毫升水,可供一台冰箱一天的电量;一吨煤可以发电大约3000度,而开采一吨煤会破坏2.54吨地下水;工业生产煤制气1立方米需要6至10升水。
11月17日,记者从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获悉,该中心政策研究人员评价了能源生产与水资源供需矛盾后建议,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能源项目布局的重要前提,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新环境问题等。该建议日前发表于《生态经济》。
研究小组分析认为,我国能源需求将在长时间内保持增长态势,并保持总体依赖传统能源、不断拓展新型能源的动态格局。而我国淡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分布均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该线以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90.13%;该线以南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8.6%。
在系统梳理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水资源供需矛盾后,研究小组提出5条建议:
第一,应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能源项目布局的重要前提。在传统能源开采炼化、新能源产业规划中,需首先考虑能源产业的动态变化和水资源的持续供应能力。比如在开采方面,科学配置煤炭、石油等深加工项目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发展。
第二,应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比如光伏发电造成光污染、风力发电造成噪音污染、沿海地区建立大量的风电场会改变区域景观等。因此,生物质能、页岩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需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三,在主要能源基地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应本着量水发展、以水定产的原则,对能源基地规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生产过程中,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如大规模开发页岩气之前,应开展水资源供需评估并作好相应的政策规范。
第四,不断提升能源生产中的节水技术和工艺水平。逐步建立我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能源生产的水资源成本评价体系。推进对能源企业环境成本的量化管理,将节水效率作为能源产业的重要管理标准。发展能源生产各环节的节水技术与工艺,淘汰落后产能。
第五,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建立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实行原料集中采购、排污统一处理、产品各自生产、成本独立核算的方法。建立具有低环境成本和高生产效率的产业集群,确保能源与水资源的双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