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到孙教授的对中国经济的理解,结合对光伏行业的发展,小编一直想做一番解读,尤其是国内的家用分布式光伏安装,为何一直是如同霜打的茄子--提不起精神?这跟欧美国家的家用分布式安装占了相当大的部分的情况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有的同行一直跃跃欲试,想在家用领域里,淘的自己的第一桶金,却屡遭失败呢?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市场迟迟不能启动。
以国内光伏业发展比较好的无锡为例,到目前为止一共不超过77个家庭用户安装了光伏电站。
在无锡从事光伏相关的人士应该不少于5万人,把安装家用光伏的人算成全部在光伏行业里工作的人,也不足1%的比例,如此看来,即使是自己搞光伏的,家里都不装,何来会带动其他对光伏一窍不通的人来安装呢?
很多人把家用光伏发展之难,归结于并网难,跟物业扯皮难等现实的问题。确实这个是发展的阻力,但以小编的观点来解读,这个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还是要从整体的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解读,可能才是正解。
怎么理解经济转型,怎么理解当前的经济困境。我想这个问题,其实要说复杂的话,可能也真的很复杂。但是我想如果要说简单的话,其实可能也很简单。经济的困境,如果用我的说法来说,实际上就是两条曲线之间的关系,一条曲线是生产的曲线,供给的曲线。一条曲线是消费的曲线,需求的曲线,就是这两条曲线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过去这些年,生产的曲线、供给的曲线拉的越来越陡,这两年还稍微好一点,但是也是非常之高的。需求的曲线,消费的曲线,走的却很平缓。两条曲线之间的张口越来越大。当前的经济困境在哪儿,就在这个张口上,张口越大困境也就越大。可以说这两条曲线不同的走势所形成的张口,实际上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困境的原因。
光伏生产就是这样的发展,生产量越来越大,先前,有欧美市场做支撑,倒也相安无事,反而得到了迅猛发展,自从双反以后,这个市场就只能依靠国内市场来“救市”,目前救市的主力则是西北的大型电站。这两年来,由于西北电站发出来的电都供应东部地区,无法本地消纳,而且由于发展过快,导致出现了不小比例的限风弃电的行为。所以我们看到家用光伏电站的这条消费曲线,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
假如说我们看到这点,我觉得很多问题就值得思考了。比如说现在我们经济政策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现在我们很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刺激经济的政策,大家可以想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很可能是继续拉高本来已经走的很陡的那条曲线。
虽然它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可以保证发展的速度,但是我们知道,已经那么陡了,你继续拉高的话,结果使得张口越来越大,这样造成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大。但是有一些经济学背景的朋友可能会想,你这说的是一方面的道理,但是你没有看到另一面,他拉高那面曲线,经济发展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提高了,也会带动下面那条曲线。是有这个道理。但是从中国过去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我们这样一个发展的模式,造不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拉高上面那条曲线,使得这两个之间的张口越拉越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也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弄的好是促进内部转型的契机。但是如果弄的不好,实际上它等于回避了内部转型的问题,它会给人一个错觉,我们这种模式仍然可以维持。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市场的背后是社会,不改变社会,就无法改变市场。现在我们的经济困境怎么来理解,它的背后是什么。
为了推动转型,社会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刚才说关键的问题是下面那条曲线很平缓,拉不上来。而要拉这条曲线的话,我们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现在你要拉高这条曲线的话,很重要的是人们的收入。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在中国现在只能是工资。但是大家都知道,工资在现在的情况下,他的上升还有多大的空间。本来在劳动力成本上,我们的优势已经失去。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处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你靠提高工资来解决问题,空间还有多大,我觉得可能已经很小了。空间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