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在哪里?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色。我们可以对照这5级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位置做一个分析,看看“中国特色“在哪里。
第一级,在我国完全没有,其根源在于缺乏竞价体系与起作用的电力市场。各种电源的短期市场份额,不是通过竞争确定,而是行政分配。缺乏竞争,可再生能源也无法带动整体电价水平的有效降低,对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福利进行再分配。
第二级,这方面,不同减排选择的边际减排成本是衡量的标准。可再生能源可能在部分地区已经是理性的减排选择,比如一些人口密集、污染严重而又缺乏其他廉价减排手段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低效机组已经关无可关)。但是在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减排的收益还小,而很多现有设施的排放强度还非常之大,加强末端治理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级,在一些日照条件比较好,融资成本可以很低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由于我国居民用电享受着交叉补贴,大约水平在0.5元/度,这会极大的误导消费者的理性决策。这种可能性并不够普遍。
第四级,还需要更大程度的成本下降。但是,受益于我国制造产业的低成本,我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有望相比其他大部分国家实现的更快,更早,并引领整个世界的进步。
第五级,不仅可再生能源本身成本需要大幅下降,与之配套的需求侧方案、分布式应用以及储能的成本都需要大幅下降,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目前这看起来还比较遥远,存在着很多成本之外的技术约束。比如以目前的电池密度,要彻底脱网满足家庭的持续用电需求,需要的电池尺寸对于一般的家庭用户都不太现实。
由于我国存在太多的特定的价格体系,价格歧视与补贴的并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目前的位置相对杂乱。电力行业仍旧缺乏基本的竞争机制。市场份额,与支持抑或限制政策的变化,最终都会以“政治角力”的方式,赋予“特权”的形式确定,比如最新出台的“绿色调度”的政策手段。这一范式需要尽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