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农业渐成气候,因边缘的政策环境、行业标准缺失、“跑马圈地”和融资难等导致的乱象频发,成为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主要阻力。
产业需求的持续旺盛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得光伏农业在全国一些地方迅速发展,开创了现代农业与新型能源有机融合的全新模式,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可喜局面。
然而,随着光伏农业渐成气候,因边缘的政策环境、行业标准缺失、“跑马圈地”和融资难等导致的乱象频发,成为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主要阻力。
标准缺失导致光伏农业良莠不齐
“以审批为例,由于对光伏农业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体制问题,我国光伏农业项目如同‘九龙治水’。一个项目的批准需要经过地方发改委、规划、水文、国土、农业、林业、环保消防、电力等众多部门审批,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严重地制约了光伏农业的发展。”中国光伏农业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冯玉林这样感慨。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企业还打着光伏农业的幌子“跑马圈地”式地大肆占用土地,建设地面电站。有的仅仅在电站下面象征性地种植作物,对农业效益如何却并不关心。还有甚者借光伏农业之名宣传炒作,实则为了谋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换取企业或个人利益。
中国光伏农业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勇在2015中国国际能源峰会上表示,致使光伏农业处于一个无序发展状态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缺失。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光伏农业亟待筹备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近日,中国光伏农业产业联盟组织多次召开制定《光伏农业行业标准》座谈会,对光伏农业标准编制工作进行系统规划,组建若干工作组,稳步推进光伏农业标准编制工作,这样的可喜行动值得鼓励。
融资难仍是产业面临的最大痛点
去年,涉足“光伏农业一体化”项目的天龙光电称,由于公司营运资金紧张,多晶示范工厂将进行出租,租赁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降低公司运营负担。财务分析专家认为,高比例股权质押是致使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正视的是,光伏农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中的最大痛点。由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较长,相关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自有资金占比相当大,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往往很快面临无法维持的困境。
但这并非没有解决之道,昌盛日电与即墨市政府合作,目前已建成光伏农业大棚电站40兆瓦,年底前将再并网6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未来三年将推广发展到30000亩的光伏农业产业基地。
昌盛日电的模式是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光伏园区,将光伏发电业务和各地优势农作物种植相结合,同时设计了孵化器功能、开展“创客”大赛引入商业团队。光伏电站的发电收益可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从而解决农业项目发展前期的资金困局,这种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