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目前基于大数据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来监测设备的运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
作为实现“互联网+”的重要一环,能源大数据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中枢作用,正得到确认。
在国务院近日发布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智慧能源这一行动的具体目标包括,实现能源生产领域的智能化、不同类型能源的互联互通、电力的电子商务交易等。
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
公开信息则显示,能源大数据正在逐渐从此前的构想进入到实践层面。
近日,河北电科院透露,该院研发的河北首个“火电能耗大数据平台”已采用了托管服务器运行方式,标志着该平台正式进入到全面推广应用的阶段。
根据此前发布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其中给出的大数据应用的具体模式,包括能源企业对设备的检修以及调度、数据挖掘后所衍生的各种增值服务等。
而在更早前发改委以及银监会出台的《能效信贷指引》中,则鼓励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
就这份指引来看,无论是在贷前的尽职调查、节能技术和效益评估、质押登记,还是贷后的信贷质量监控和风险预警等,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能源领域的大数据能够走多远,除了受现行环境、业务模式等制约外,传感器等硬件设备上的不足也不容忽视。毕竟,对于能源领域而言,其大数据更多是基于实时采集的动态数据,而非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静态数据,相应硬件的技术水平能否跟得上,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