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组件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升,太阳能发电已走出实验室,从人们眼中的颇具科幻色彩的传奇来到现实生活中。在分布式太阳能发展较好的德国,峰值负荷已经有一半的电量来自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以至于今年春天,当日全食的影子短暂掠过欧洲大地时,整个德国全行业动员以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考验。
德国人的成功使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可靠性获得了确凿无疑的证明,同时也坚定了世界各大国加快推进光伏发电的信心。无论从产业还是部署量的角度考虑,中国光伏业都处于相对领先的第一梯队,从2012年,中国国家能源局就开始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近几年更是密集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管理、并网及补贴办法。顶层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意志不可谓不坚定。然而在实践层面,参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业内人士却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成本环节:度电成本"摩尔定律"
成本环节相对透明,趋势也比较明朗,占成本比重最大的上游原材料和组件,经过过去几年的大起大落,基本已形成多头竞争的局面。在全球范围内,LCOE(度电成本)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中,以我国为例,2009年约1元/瓦的项目成本,到2013年已降到约0.7-0.9元/瓦,到2015年,媒体和业界已开始热议光伏度电成本何时会抵达0.4元/瓦的传统能源度电成本。无独有偶,今年4月,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已经出现了4美分/瓦的“惊爆价”。
回顾硅料和组件的历史价格,我们看到光伏级晶硅的性价特点,或多或少也遵循了计算机领域著名的“摩尔定律”——价格在快速下降,然而性能(转换效率)却在提升。虽然这种遵循并不太严格,但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趋势仍有持续的潜力。
也就是说,站在项目开发者的角度考虑,组件价格下降,性能日益提升,这两个因素都支持项目收益率提高。过往同等条件下不可行的项目,未来就会可行,经济性的提升只会催生越来越多的项目。然而值得留意的一点在于,光伏项目周期较长,早期的采购投入将固定整个项目的成本结构,未来有性价比更高的组件出现,将使较早的项目背负一些沉没成本。
收益环节:光伏补贴与并网方式
成本环节相对简单,而收益环节的复杂和不确定性真正决定了项目的风险。光伏项目发电,回收成本产生收益,一方面牵涉到国家补贴政策,另一方面还与用户的用电模式及并网模式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国家层面的补贴政策基于2013年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度电补贴0.42元(税前),期限为20年。此外,一些力图推广分布式光伏省市地区也有0.1元左右的额外的补贴。
而在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方式有以下三种:
自发自用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全部上网
其中,上网电价通常为较低的脱硫标杆电价,一般不高于0.5元;而自用电价通常为工商业电价和居民电价。在中国,以出售给电网的标杆电价最低,居民电价其次,工商业电价最高。
在此情况下,项目若想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则应尽量减少上网电量,力争全额自用;在自发自用的情况下,又以工商业用户的收益率要好于家庭分布式用户。
收益环节这样的情况,也客观地反映到了项目投资领域,在我国,分布式光伏项目发展较好的华东、江浙、广东等地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工业电价高,用户用电量大,自用比例高;
制造业发达,工业用户资质良好,园区用电负荷大;
政府服务好,补贴及时,电网接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