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更多样化的光伏扶贫模式。
6月23日,河南伊川县供电公司“红马甲”党员服务队队员冒雨来到泊兴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处理光伏发电并网故障。建在企业厂房顶部的600千瓦光伏电站,除了供公司日常生产用电,5月5日投运以来已累计并网发电2.75万度。
“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收入高,真中!”伊川县高山乡坡头村村民金广军是县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打工后月收入达到了2000多元。泊兴公司不但就近吸收了140余名农民就业,还收购了周边4800余户农户生产的蔬菜、生猪进行深加工,其中每年可加工当地生猪达15万头。
除了这种“光伏+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外,光伏板上发电,板下耕种或者养殖的“光伏+种植”“光伏+养殖”也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光伏+”,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光伏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农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破解资金难题,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受惠程度,更好发挥减贫效益
如何让光伏扶贫项目更好地发挥减贫效益?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一系列问题待解。
项目资金是头道关卡。安徽省金寨县是全国较早探索光伏扶贫的地区,2014年就开始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当年共2008户贫困户受益。全军乡沙河店村的贫困户方荣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家的光伏电站总造价2.4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公司捐助、自筹各占1/3。
金寨县扶贫办主任刘泽祥介绍,让贫困户出一部分资金建设电站,一方面是县财政资金紧张,无法包揽;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在电站使用和维护上更用心。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有许多贫困户拿不出钱,因此金寨县在第二批项目中做了调整,贫困户自筹部分统一从村级贫困互助发展资金中借款,然后用每年发电收入分6年还清,利息由县财政统一贴息。
曲阳县发改局局长王平介绍,为了破解资金难题,曲阳县的光伏扶贫主要交给企业建设和维护,每年建20兆瓦分布式扶贫电站,发电收入分配给2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不少于3000元。为调动企业积极性,按照1∶2.5的比例给企业配建50兆瓦商业电站。
如何让有限的扶贫资源惠及更多贫困群众?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完后,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贫困户脱了贫,一般也不会把电站让给别的贫困户。为扩大受惠面,一些地方利用村委会、敬老院、撤并的村小等公共屋顶和荒山空地等,建设村级光伏电站,让贫困村有了份集体收入,同时拿出一部分给贫困户分红,稳定脱贫后退出,新的贫困户递补加入,如此动态调整。
要让光伏扶贫发挥更好的减贫效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下一步要探索完善贫困户受益机制,让“太阳”尽可能照到更多穷人头上,同时把更多贫困户纳入到“光伏+”产业链,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让他们更大程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