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大多数以出口为主的中下游制造商生产高效产品的多晶硅料还是以海外进口为主,原因是国产料虽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性能不稳定。目前,英利、天合、晶澳、隆基、中环等是前几大多晶硅进口商,而国内高效产品也主要出自这几家供应商,其多晶硅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组件厂商负责人表示,目前,海外进口硅料普遍工艺性能稳定,纯度较高,使高效P型硅片具备发展空间,高效N型硅片性能更稳定,国内多晶硅质量上无法满足要求。一旦关闭加工贸易,这些厂商将不得不采用一般贸易方式高价进口硅料,这不利于我国高效产品供应商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拉大我国在高效产品上与海外厂商之间的差距。
“我国电池组件行业正在遭受欧美‘双反’、多晶硅“双反”以及加工贸易的多重夹击。光伏中下游厂商目前陷入了‘不敢接单、不敢进口、不敢生产、不敢投资’的‘四不敢’进退两难境地。”据上述专家介绍,硅片行业在上游多晶硅与下游光伏电池组件之间求存,受到多方挤压,单独作为一个环节生存很难。以上游多晶硅企业为例,多数具有多晶硅与硅片的双重产能,并且往往是硅片产能大于多晶硅产能,使得硅片企业无米下锅。如硅片产能位居全球首位的GCL保利协鑫,其多晶硅产量6.7万吨,其硅片产出高达近13吉瓦,还需要从美国进口5000多吨的多晶硅来填补其硅片产出不足。且其硅片产能据说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到15吉瓦,这将垄断国内和全球近40%的硅料和硅片市场。不仅如此,下游企业电池组件大厂也多数拥有自己的硅片车间。
延续加工贸易迫在眉睫
“目前,我们光伏中下游行业毛利率仅为10%-15%,上游多晶硅行业毛利稍好于中下游,发展基本平衡。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后,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将大幅减弱甚至陷入亏损。”据上述专家测算,加工贸易如果改用一般贸易,企业将增加关税(包括4%的关税及反倾销及反补贴税)、增值税及上述资金占用成本,其中尤其让企业无法承受的是增值税,这些税务成本将会使企业采购成本至少上升18%以上,进而导致硅片成本增加8%以上,组件成本至少增加4%。这些成本增加将使企业完全失去国际竞争力,下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将大幅减弱。
据了解,目前,我国下游硅片、电池、组件年出口额远大于原料进口额,2014年,下游硅片、电池组件总出口额达150多亿美元,而同期硅料进口额约为20亿美元。如果下游受亏损减产或者转移产能后,与上游产业相比损失更大,会反过来连累上游原料企业盈利,最终伤害产业整体发展。
据了解,全球排名第一的组件厂商天合,其2014年实现收入22.9亿美元,净利润5911万美元,净利率不足3%。如果采用一般贸易,企业将减少利润近4500万美元,基本无利可图。如果美国的‘双反’税率再加码19%左右,企业将举步维艰。
全球排名第二的组件厂商英利,自2011年以来持续亏损,2014年亏损额达2.095美元,4年间累计亏损达15亿美元。假如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考虑长单的不得不执行,英利将为此至少增加成本4000万美元,这将致使其扭亏为盈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由此看出,加工贸易暂停后将会使得这些企业再次陷入零利润甚或亏损。
“目前,多晶硅‘双反’、暂停加工贸易和欧美新一轮‘双反’使得国内光伏中下游企业受双头夹击,已经牵涉300多个地级市,全国近30个省市、万亿资产。”上述专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在适当保护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照顾到中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力促双赢,应继续延续加工贸易,给企业和行业的政策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