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总是舆论中心,最近更是,甚至从舆论到了法律。
先是汉能给《中华企业家》杂志的律师函,后是《第一财经日报》一日连发五稿质疑汉能和汉能再给《第一财经日报》的律师函,而后《第一财经日报》又回敬汉能律师函。
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还以为是在练习“绕口令”;想知道怎么回事的,读了相关文件会觉得双方都挺委屈;好像知道怎么回事的会说,从年初《金融时报》质疑汉能财务作假,到BHP做空汉能,再到汉能股价暴增至3000亿港元,汉能一天都不曾安生,舆论也一天都不曾放过汉能,三人成虎,汉能一定有重大的问题。现实中,老红与一位光伏大佬聊到汉能,其担心之情溢于言表。与一些投资专家聊到汉能,无一不是以“看不懂”作答。总之,风口浪尖上的汉能始终扮演着反派角色,让老红忍不住想再写“汉能惹谁了?”
既然大家都不太喜欢汉能,老红突发奇想:如果中国光伏没有了汉能会是什么样?
首先,中国就没有了规模化的薄膜光伏。质疑汉能,许多人是质疑薄膜技术的存在价值,毕竟过去几年中,薄膜光伏市场份额已经从占全球光伏市场近20下跌到不足10%。中国是光伏生产大国,占了全球需求市场的60%强,有着全球十大企业中排在前的六、七家,虽然可以傲视天下,却不能无视在美国还有一个靠薄膜光伏为生的企业Firstsolar,不但电站建设最多,而且净利润也总是最多,以至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家羡慕、学习的对象。于是老红要想:除了商业模式的成功,薄膜光伏是否也有存在的价值。幸好中国还有一个号称全球技术最全面、生产规模最大的薄膜光伏企业——汉能,否则妄称光伏大国。
问题是:一方面中国的光伏企业家能够对远在地球那边的First solar顶礼膜拜,为什么却对身边的汉能如此不容?另一方面汉能你也是的,虽然薄膜只占全球光伏市场份额不足10%,但这10%只被你们数家企业分享,相对占全球市场90%的晶硅市场是被50家以上企业瓜分,薄膜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应是可观的,可汉能总要被人问到:各类统计中为何只见利润鲜见产能?
其二,中国创新界就没有了一个成功与失败都让人极富想象力的伟大企业。质疑汉能,许多人是质疑汉能财务的真实性、公开性和股价的合理性。对于汉能,财务专家表示因为看不清所以看不明,法律专家感慨反正找不到汉能违法的证据,投资专家只能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人们的思维习惯是,想不明白一件事的第一反应难免是质疑。老红始终以为,对汉能想不明白是因为没找到正确的角度:不要把汉能看成一个生产类企业,而要看成一个已有巨大生产规模的创新投资型公司。假若汉能的薄膜光伏成功,李河君所说未来三年移动能源潜在市场空间8万亿元变为现实,中国BIPV潜在市场空间1.6万亿元也变为现实的话,它的股价为什么不能更有想象力?当然,假若汉能的薄膜光伏不成功,它的股价将不值一文。
问题是:一方面中国人可以接受一个只生产智能手机的苹果的市值达到7000亿美金,可以接受创立才16年的阿里巴巴的市值接近创立50年的沃尔玛2000多亿美元的市值,却总要质疑一个可能带来新能源无限想象空间的企业3000亿港币市值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汉能你也是的,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在财务制度如此完善的今天,能不能让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更加透明清晰,更加方便质疑者分析。因为李河君总在喊金安桥水电站是印钞机,就会有人专门关注汉能的运营资金不足问题;因为李河君喊出了去年股价涨5倍今年还要涨5倍,就会有人认真推算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