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2008年到2011年光伏行业的火爆发展,造就了上百家光伏产业园的横空出世。“2012年,是光伏产业园建设相对比较多的一年,各地纷纷建设光伏产业园,达到了300多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随着这几年整个行业的低迷,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不再提光伏产业园了。”航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光伏产业将会出现强者更强的局面,不会以产业园这种规模化出现,而可能出现一部分强势企业。”
600城市
一半以上建光伏产业园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2兆瓦,2004年为50兆瓦。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产量猛增到139兆瓦,2006年更是达到400兆瓦。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首次达到1088兆瓦,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生产国。这一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也达到世界第一。
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引来部分业内人士的担忧。早在2008年4月份,尚德电力原CEO施正荣就曾指出,国内光伏企业一哄而上的势头令人担忧。“很多省、市乃至县都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如果不好好呵护,光伏产业有可能一哄而下。”
例如,江苏省13个地级市均建有光伏产业园,大型光伏企业20多家,数以百计的为中小企业。而在中国西部地区某些城市,则出现了几十平方公里的光伏电站规划用地。据统计,目前国内除了西藏,其他省份都提出过多晶硅的发展规划,且都是千亿工程。“那个时候,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多半地方建立了光伏产业园区。而且很多地方还打出了‘打造世界第一’的旗号。”孟宪淦表示,“当时,计划做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园区,全国就好几十个,而全国的光伏产业产值一年才3000多亿,这本身就违背了市场规律。”
不得不承认,光伏产业园区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光伏产业最火爆时候的产物,同时对行业以及地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丁文磊认为,“第一是光伏行业发展需要扩大,第二也是各地比较正常的选择,转结构调方式促转型下选择的新能源产业。”
无疾而终者不在少数
在各地“大上快上”之后,可以预见的是,“很多光伏产业园出现了无疾而终,包括像江西新余的LDK产业园,还有超日的光伏产业园等等。”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有的城市根本就不具备基础,没有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孟宪淦这样评价道。
放眼全国300多家光伏产业园,入驻企业寥寥。孟宪淦表示,“这些园区建成之初就是空着的,本身就是空架子,没有那么多资金,也没有那么多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驱动的加强,行政力量将不断减弱。“过去,光伏产业园通过行政的力量,集聚光伏企业入驻,但是光伏产业发展下一步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丁文磊告诉记者,“以后会越来越弱化行政干预力量,形成以市场化为驱动,特别是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代表,各地会形成各自区域化的制造商,而不会形成大的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