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炭、石油化石燃料的使用,再到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直至它们被太阳能、风能等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所替代,这个对于保护环境大有裨益的能源替代过程,正在出现“逆流”之象。
从煤炭、石油化石燃料的使用,再到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直至它们被太阳能、风能等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所替代,这个对于保护环境大有裨益的能源替代过程,正在出现“逆流”之象。
以陶瓷闻名的江西省,正在受到陶瓷企业重新燃烧水煤气的环保困扰。原本在2010年之后,天然气管网在江西省逐步铺设完善,再加上天然气燃烧效率较高,当地陶瓷企业逐步从水煤气转烧天然气。可是,随着煤价在2012年出现跳水并且一落千丈,而天然气价格逐步走强,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重新使用水煤气。
2014年,油价也重蹈当年煤价暴跌的命运,一路狂泻直至“腰斩之价”,由此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又多了一个“敌人”。因为油价的下跌削弱了天然气的价格优势,减慢了天然气需求的增速,再加上国内定价机制致使气价几番上浮,油和气在价格上的此消彼长便出现了与防治大气污染所相悖的“逆替代”。天然气发电厂由于无法向下游转嫁用气成本,有些电厂便依靠地方政府分配的“煤电替发指标”来维持运转。
大家喜欢讨论油价下行所带来的红利,比如降低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还有为扩大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提供良好机遇,可是红利的反面是什么,却很少被人正视起来。“能源价格过于便宜,大家用的时候无所顾忌,这样对环境的损害难以估量。”国内有环保专家敲起警钟。
在国际上,反对化石燃料运动正在展开:去年9月,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基金宣布撤出在化石能源领域价值6000万美元的投资;同年10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宣布将沽出所持有的在7家煤炭和石油开采企业、总值1600万澳币(约8500万人民币)的股票。
这项运动被称为“化石燃料撤资行动”。在过去3年中,大约有650位富人以及180家机构(包括50家新成立的基金)承诺,将在未来5年通过一系列方案,撤离在化石燃料上的投资。
这些投资家们认为,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时代正在到来。不过眼下他们推崇的新能源产业却受到了油价暴跌所带来的冲击。
一位在海外上市的国内光伏公司CEO曾表示,尽管去年公司利润表现不俗,但是油价暴跌所传导到太阳能产业的影响却值得公司好好研究。他的担心并不是毫无出处。因为去年1-10月美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大跌31%,太阳能装机容量占美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已经从2013年的20%降至2014年的18%,这和国际油价暴跌大有关联。
美国太阳能产业所遭遇的麻烦并非不可复制到中国。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今年1月28日发布了《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中称,油气价格的下降将导致其经济竞争力增强,油气在能源中的主导地位将延续,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或因此放缓,预计2030年油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约56%,即使到2040年、2050年,油气占比仍将超过50%。
廉价的石油正在削弱新能源的经济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代表特斯拉也是“廉价油”的受害者。随着去年年中开始油价下跌风暴,特斯拉股价也在去年9月份后持续走软。跌幅至今已经接近30%。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国际油价暴跌对能源股是巨大利空,对替代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也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低油价时代”持续过久,就会阻碍纯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直至取代燃油车的发展趋势。2014年我国发布了多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在此推动下,国内整车制造企业也纷纷投入资金扩充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不过在如此油价形势下,短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会被动降速。
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和改变高耗能发展模式,还有更重要的目标是改善环境污染。环保部近日发布了2014年国内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
环保部指出,上述地区复合型污染特征比较突出,包括传统的煤烟型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其中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油价持续下跌,就会给人们更多的动力去消费燃油汽车,这使得传统汽车在整个汽车行业中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从而累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也阻碍了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进度。
国务院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出“降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我国能源结构正朝着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不可逆转,也不应该被逆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充分研究能源价格波动形势,适度调整或改革价格体系,让能源价格能够合理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最终让能源消费结构得以优化,才有可能扭转目前出现的“能源逆替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