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数二:押注薄膜电池
晶硅电池与薄膜电池各有千秋:晶硅电池生产成本相对高、转化率高、寿命长。薄膜电池转换效率低、但投资建设成本也较低,可是占地规模大(发电能力相同的电站,薄膜电池占地面积要比晶硅电池大2到3倍。根据公开资料,规划中的哈密汉能20MW太阳能项目占地近10万平方米。汉能最大的项目占地超过4平方公里!)。当然,这些优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汉能研发的薄膜电池扬长避短。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它光伏巨头的选择。英利绿能老板苗连生曾放言:英利十年内不做薄膜产品。如果说苗连生与李河君是半路出家,施正荣可是科班出身。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大师主马丁˙格林,以太阳薄膜电池技术成果获博士学位。2007年5月,尚德在浦江高科技园投资3亿美元建设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但到了2010年8月,无锡尚德以4亿元净亏损的代价,关停了薄膜电池生产线。不过,尚德对薄膜电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最近有消息称尚德与澳大利亚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宽波段纳米等离子薄膜太阳能电池”取得重大进展。
总之,人类对新能源应用的探索还处于歧路亡羊的阶段:太阳能、风能还是其它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又分光伏还是热利用(皇明热水器属于后者);光伏又有晶硅和薄膜两条路线;薄膜电池则有CIGS、碲化镉(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固守的就是碲化镉路线)等种类。这样的情况下,在任何一个方向投入巨资都是在赌。但从推动新能源利用的角度,总得有人来赌,没准李河君押注薄膜押对了。
未知数三:只见股权疯狂扩张不见水电“真金白银”
2009年10月铂阳染指前,红发集团已发行股票类已扩张到46亿股。2011年,铂阳分两次与汉能订立协议。根据协议汉能将以0.1港元价格认购210亿新股。2012年,铂阳再次与汉能签订协议:汉能以单价0.239港元认购49.1亿股。2013年初,汉能总股本139.6亿股,年末已是285.9亿股,翻了一位有余。2014年6月未,计入认购权、可换债,汉能用作计算每股摊薄盈利的已发行普通股为409.8亿股。
股本扩张的同时,股价也步步高升:整个2012年,汉能太阳能的股价基本在0.3港元下方运行;2013年上了一个台阶到1港元以上;2014年稳定在3港元一线;进入2015年,速迅拉升至4港元以上。
以今年2月10日4.42港元的收盘价乘以410亿总股本,市值达到1840亿港元,约合1470亿人民币,其中李河君持股市值900亿。
在疯狂的股权扩张下,汉能是重度的关联交易以及高到令人吃惊的利润率,同时营收增长出现奇怪的现象。2014年上半年营收32亿,应收账增加了20.2亿(年初的42.2亿港元增到6月末62.4亿港元)。就是说,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收入只是数字,其中的三分二变成应收账。
尽管上市公司股本扩张有些过快,百分之百基于关联交易的业绩也难以支撑节节拔高的股价,但李河君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还是看得见、算得出的。相比之下,李河君名下水电资产的价值是个未知数。即使知道几个水电项目的名称和装机容量,但没有股权结构、自由现金流、负债结构等关键数据根本无法估算它们的价值。好比某人名下有一条收费公路,社会车辆每跑一公里要交0.5元。这条公路有多少贷款、每年需尝还多少本息?扣除每年养护、绿化、收费、管理的费用,净剩多少?公路的收费年限有多少、还剩多少年?该人持有公路多少股权?没有这些,怎么能说某人拥有一条收费公路,身价XX亿!
不知道各项目自由现金流及股权比例,李河君名下水电资产的价值是个未知数;重度关联交易让真业绩成了未知数;人算不如天算,薄膜电池的应用前景还是未知数。就这样,三个未知数成就了一位首富!
原标题:李河君 三个未知数造就一个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