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口光伏组件征税,也相应地增加了电站建设商和运营商的实际成本,比之不征税,使项目成本增加了5%-25%。出于成本收益考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商或赴他国开展项目,美国将因此而失去建筑工作岗位以及经济收益。
中国在太阳能组件制造领域拥有很强优势,美国太阳能生产商只是一个很小的产业。记者从IHS获悉,在其2014年全球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预测中,就有6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晶科、晶澳、昱辉阳光。在贸易保护主义者看来,可能这对美国光伏组件生产商构成威胁,但对世界经济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利好,因为可以提供最具成本收益的太阳能电池板,相应的光伏发电的成本变得更亲民,进而也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改善。
美国自2012年开始对华开展光伏“双反”调查,两年多来,中国光伏组件生产商也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型,欧美市场份额已不再是一支独大。业内分析称,美国、加拿大合起来不足国内企业市场的10%,且份额仍有下将的趋势,对美加的双反,中国企业淡定应对。“目前美中光伏双反进入微妙阶段。”某光伏企业高层告诉记者,“如果最终双反税率确定,影响肯定是有的。”
不过,美加的“双反”效果将大打折扣。据记者了解,不少企业已将目标市场从欧美向国内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2012年,欧美市场占到了其组件出口的85%以上。”上述人士称,“但现在已经极大地降低了。”随着中国分布式光伏、农业光伏以及光伏扶贫等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已将目光对准庞大的国内市场。
此外,不少光伏生产商的业务范畴除了生产组件,也在向光伏电站建设等领域拓展。记者从阿特斯获悉,其苏州生产基地的生产组件大部分是自产自销,“我们拥有自己的EPC团队,建设并运营光伏电站”。根据IHS的统计,有多家光伏生产商在2014年将大量光伏组件用于内部光伏项目,尤其是天合、英利、晶科和晶澳,以努力像阿特斯、FirstSolar和SunPower等公司一样向光伏项目开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