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万美元,同比增幅41.5%,这是宝利特新能源交出的今年1至7月份的出口额数据,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来说,这样的增幅数字实为不易。
自2011年国内光伏行业由于产能过剩、贸易保护等因素进入低谷之后,宝利特新能源经历了长达3年的行业“洗牌期”。今年以来,凭借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其国际市场行情得以稳定,高品质的光伏电池片和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品在澳大利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三年行业洗牌,艰难中前行
2011年4月1日,意大利为了遏制光伏市场过热发展,于当天出台新的光伏补贴政策,当日至2012年底,将光伏补贴削减15%~20%,2013至2015年将光伏补贴再削减30%~35%,此外还将进一步设立光伏补贴上限。
同年7月1日,西班牙监管机构宣布终止对360个太阳能发电项目的补贴。西班牙政府规定,只有那些能够证明太阳能发电项目所产电力高于市场价的运营商才能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至此为止,因不满足这一规定而被惩罚的屋顶和空地发电项目数量达到1919个。为了避免失去所有的政府补贴,大约有855家运营商同监管机构达成协议,愿意接受将原先每千瓦时0.477欧元的电价补贴降低为0.326欧元。
随后,德、英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下调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其中,德国降低15%,英国最大降幅达55%……
这一年,欧洲各国纷纷下调光伏补贴,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光伏行业。
“由于政策是决定光伏市场份额的首要因素,而欧美市场又是光伏行业的主要消费市场,所以2011年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惨淡的一年。”宝利特新能源副总赵东告诉记者,从这一年开始,光伏产品价格便一路走低,各大厂家库存严重滞销,更有一些厂商停产甚至倒闭。就在2010年,市场还一片大好,没过几个月时间却大相径庭,感觉就像一夜之间的事,光伏行业的洗牌期来临了。
不难看出,使得欧美国家政策转变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产能过剩导致的光伏组件价格下跌。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的产能超过50gw(1gw=100万千瓦),产量达30gw,其中,中国的组件产能达35gw,产量达19.5gw。从当年全年来看,全球组件产能增加了54%,而全球的年需求仅仅增加了19%,只有20gw~22gw,那么也就是说有8gw~10gw的光伏组件被积压在库,整个供应链大幅供过于求。
于是,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一路下滑,到2011年底,多晶硅价格下跌了约45%,组件价格下跌了53%,电池片价格下跌了42%,光伏产品的市场价已经低于许多企业的成本价。再随之而来的,便是国内企业一贯擅长的价格战,光伏组件的价格也从一开始的1瓦27.28元跌到了现在的1瓦8元。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光伏行业企业举步维艰。
“保守”反而守得云开见日出
“光伏行业产能的爆发式增长,是由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同比分别超过20%、70%、110%,正因为良好的光伏需求增长形势,使得国内投资商错误地估计了市场规模。当时国内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江西、河北、浙江4个省,企业总数超过了700家。”赵东介绍道,宝利特新能源从2006年起步,算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强调企业要以稳健发展为前提。2010年,宝利特原本准备在东海塘进行投资扩建厂房,但“嗅出”行业内的一丝“风吹草动”之后,便叫停了这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