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初衷:惠及于民 壮大行业
2014年5月,为了进一步加快太阳能集热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山东省太阳能光热产业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确定将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校,及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敬老养老机构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加大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推广力度,并印发了《山东省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鲁财建〔2014〕25号),经过层层筛选,从众多太阳能企业中选拔出产品质量上乘和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为山东省内学校及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敬老养老机构服务,造福社会。最终遴选出23家企业入围该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项目的供货名单,成为其他企业艳羡的对象。
山东省历来是太阳能热利用生产和利用大省,这一蜚誉的由来不仅和山东日照时间等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同时也和企业的勤勤恳恳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莫大的联系。自2007年以来,山东省就针对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众多的鼓励措施,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政策,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促进了山东太阳能行业的积极正向发展。
实施现状:牟取利益 扰乱节奏
然而,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却存在着部分企业利用政策空隙投机取巧的行为。以低价介入政策补贴市场,难免会有粗制乱造,以次充好之嫌。而投机取巧行为的存在,也让人会猜测到是否政策的执行真正做到了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中间是否存在不正当的利益链条?是否是完全通过合理合法的正规程序进行整个项目的运作?这些问题都摆放在了人们的眼前,成为人们猜测的对象。
近几年来,太阳能工程市场逐渐取代太阳能零售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业务所在。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太阳能市场,还衍生出了不少专业从事太阳能工程安装的企业,他们在太阳能工程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针对太阳能工程市场,业内曾有评论人士认为:不做等死,做是找死。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工程市场在许多企业冲出目前的市场瓶颈,获得新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政策鼓动是一股春风,然而某些投机行为却成为挡在前方的大山,将春风逆转为西北风,乱了本来的节奏。
深刻反思:到底毁了谁?
业内很多人士将其斥之为“假慈善”行为,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变相垄断市场。我们且不说这种行为的慈善与否,只是想试问,以政策之名的投机行为到底毁了谁?
一曰企业本身。也许很多人都会诧异,认为获利的一方应为企业本身。殊不知,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会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为其他企业所不容。如若垄断行业,即使你是再大财团,如何应对的了整个山东市场的工程安装需要?最终只能是断信断誉,自毁前程。
二曰同行。现象刚出现蛛丝马迹,已经有不少机构纷纷致电原安装单位,询问安装价格问题。由于消费者对于太阳能产品的认知度较低,价格因素成为太阳能安装的决定因素。因此该现象一出,许多客户纷纷放弃之前自己心仪的太阳能生产厂家和经销商,转而投向利用低价攫取市场机遇的企业。而针对已经安装完毕,但是款项尚未收回的一些企业,回款更是难上加上。
三曰行业。俗语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笔者在此就不合时宜地借用这句话。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产品价格,真是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习惯了低价格产品,当面对高价格产品时,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放弃。而此刻,许多企业为了迎合市场中的这种现象,降低工程量产品价格,造成低价竞争。这不仅会将许多坚守价格底线的企业逼入死角,也会拉低整个市场的产品价格,最终影响太阳能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曰政府。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在于惠及于民的同时,促进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但是扰乱政策行为的出现,不仅有悖于政策初衷,同时也对政府和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就像文章前面提到,投机行为的关键不仅是想要对市场进行变相垄断,同时也是为了吸取政府的相关补贴,将补贴作为企业利润的着重点。
五曰用户和消费者。政策执行的最终端是用户和消费者。当一个自身所选用的产品存在质量嫌疑,直接受害人只能是消费者和用户,别无他人。
太阳能行业是为社会谋福利的行业,是造福大众的行业,整个行业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利好。然而,利用政策之名,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及社会权益,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