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能源转型”无疑是成功的。通过“能源转型”,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德国包括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电力所占份额达到了25%,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幅度高达9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正面临诸多困难,在此背景下,冷静审视德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或许能为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寻求一些借鉴和参考。
复杂的转型
德国的能源转型之路可以追溯到1991年,当时,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电力入网法》,该法案规定,电网经营者可优先购买风电,这极大地促进了德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德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础。
2011年,时隔20年之后,德国“能源转型”迎来历史性突破。当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德国敲响了警钟。随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17座核电站,德国也成为第一个明确去核化国家,由此还催生出了德国可再生能源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计划——2022年前,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到35%左右。这就是如今被世界各国反复借鉴思考的德国“能源转型”计划。
当然,寥寥数语的目标计划不是德国“能源转型”的精髓,因为转型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在昨天(7月31日)举办的财新-无所不能“德国能源转型沙龙”上,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会长廖宇为与会者分享了很多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智慧和经验。在他看来,“德国的能源转型是一个超大型的、全社会动员的项目,转型目标复杂到互相匹配、互相综合设计。”
廖宇向华夏能源网www.sinoergy.com介绍说,德国已经实行了厂网分开、输配分开、配售分开和电力交易,四位一体的100%的电力市场自由化。“不光是电力,还包括天然气、石油、英特网、水,这些所有的公共服务事业都是属于管道化运营的方式,这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首创的虚拟运营商和管道化分开是一样的,他们的思维逻辑也是一样互相配合。”
财新-无所不能“德国能源转型沙龙”上的另一位嘉宾,来自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的陶光远主任也认为,“不能把能源转型想得那么简单,能源转型非常复杂”。陶光远强调,探讨德国能源转型问题千万不能顾头不顾尾,要有很好的系统性。“比如说我们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人),电网是电网的人,节能是节能的人,现在就因为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使所有这些事情连成一体,甚至使得德国能源界在去年开能效大会的时候提出一点,说对工业生产的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
陶光远认为,“能源转型”对德国全社会,甚至是发电、供电、电力存储,乃至整个的工业生产工艺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这个才是最深刻的,很可惜国内对这一部分了解得不是很清楚”。
用富人的钱“补贴”转型
德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当中需要大笔资金来支撑,有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对绿色能源的补贴总额将可能超过236亿欧元,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包袱。
为了顺利“转型”,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德国各州政府可谓是绞尽脑汁。据廖宇介绍,德国莱比锡州政府缺少资金来源,但为了投资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该州政府就在高速路上每隔几公里安装一个摄像机,专门拍超速的人,一罚就是100欧元。
除了莱比锡州之外,位于德国东南部的纽伦堡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纽伦堡把电力配网和水厂、交通运输捆绑在一块儿,为什么将这三个在业务上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机构放在一块儿?陶光远解释道,那都是因为它们在“钱上有关系”。
纽伦堡的水厂是多少钱就收多少钱,但是交通运输方面是需要补贴的,而一般乘坐公共交通的都是当地贫穷的老百姓,老百姓不想从税收里出,怎么办?“和电网公司配在一块儿,把配电的钱加了几分钱在上面去,所以德国的电费高,好多钱是当地市政府给加上去的。加上去的钱补给公交了,因为用电用得越多的人,一定是有钱人,坐公交坐得多的一定是没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