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科学决策,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盲目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大敌。”历经光伏市场寒冬,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感触又加深了一层。
“知道我们的成本为什么能比别人低吗?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的负债率低,现在仅处在35%左右。”靳保芳说,晶龙的发展靠的是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没有投资性项目贷款,在光伏寒冬中可谓一身轻松。
事实的确如此,市场好转,晶龙率先突围,这与整个集团的两次科学决策密切相关。
一是没有盲目跟风上多晶硅项目。
晶龙前10年,靠“风险经营,快速发展”的思路,抓住机遇,抢先占领了制高点。2007年,正当全国光伏热火朝天火箭式发展时,晶龙却提出了“科学决策,稳健发展”的战略。2008年,多晶硅市场价格达到顶峰的时候,国内众多光伏企业大规模上多晶硅项目,晶龙集团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以退为进”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科研之中。
“但是现在再来看的话,我们当时的‘以退为进’策略成为晶龙在光伏危机中保存实力、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说。
2004年,太阳能市场迅速膨胀导致多晶硅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多晶硅价格从2004年的30—40美元/公斤开始快速上涨,到2008年现货价格出现了历史新高,达到500美元/公斤。因为其成本估值在20—30美元/公斤,多晶硅被看作供应链中最赚钱的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硅者为王”成为国内众多光伏企业发展的重要信条,诸多光伏企业将生产多晶硅视为企业发展的命脉之一,一哄而上。
然而,好景不长,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晶硅的价格便急速从500美元/公斤暴跌至接近成本价。这让下游厂商措手不及。曾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多晶硅暴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进入2012年,多晶硅价格更是直线下降,最便宜的时候曾达到过12美元/公斤。”据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介绍,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与国外光伏企业相比,国内大多数企业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又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85%的生产多晶硅为主的光伏企业要么大规模停产,要么就是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