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节刚过,当国人还沉浸在热闹的节日氛围当中,美国对华的新一轮光伏“双反”却已经开始。此前,凭借良好的国家政策以及与欧洲和解,中国太阳电池产业的“第二春”似乎正在萌芽,可恰在此时的“双反”却令国人再一次惊醒。面对国外一次又一次的“无理的”双反,中国光伏业还能走多远?
近年来,能源以及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新能源建设迫在眉睫。而太阳能因为取之不尽且无污染成为未来能源框架建设中的十分重要一环。
可是,如今太阳能电池市场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应过剩。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太阳能市场规模约为30GW,而太阳能电池产能却已高达50GW左右。在这些产能中,中国的生产量占据世界产量的60%,达到35GW。如此众多的产能,只有通过调整生产或提高全球需求来解决。
2007年以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生产规模。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大环境下,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令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寒冬”。产能过剩令中国光伏领域众多知名大企业相继倒闭,造就了太阳电池行业发展的“中国特色”。而在这之前,却很少有人想到,中国光伏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行业中当之无愧的生产大国,却并非生产强国。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技术层面上还落后于日、德等国。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整体上一直处在“技术靠引进,产品靠出口”的两头在外的局面。如果不冲破这个束缚,中国光伏产业就难有大的发展。此外,包括“金太阳”工程在内的国家扶植政策相继出台,令太阳电池产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衍生出了部分为抢占市场,利用补贴申、审环节把关不严,冒领、骗取政策补贴用于“贴补”出口产品的企业,造成国内太阳电池产业的应用推广难见成果,而出口产品报价混乱无序,也扰乱了国际市场,对欧美同业的生存构成了挤压。为此,结合自身贸易增速萎靡、实体产业复苏乏力的现实问题,欧美方面相继展开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这为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敲响了警钟,也令人不断思考,国家的扶植政策到底应该去向何方?
随着全球太阳能电池行业利润普遍下滑,美、德两国太阳电池巨头企业开始在2011年—2013年间相继破产。2013年3月,在中国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无锡尚德破产的影响下,中国政府积极地改变了调控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相关政策中,就禁止了太阳电池生产企业单纯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的扩建行为,同时对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开发、品质管理等领域给予扶持。在新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收入的3%,或将被用于技术开发和品质管理。这也将成为中国积极应对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调控举措。
2013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中国未来三年太阳能发电设备大幅应用的计划,并指出需要淘汰部分创新力低下的企业,以达到重组太阳能电池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同时,大力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为出口转内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国内的太阳电池产业已呈现区域集群化,企业间产业链互补的经济合作发展趋势,总体来说发展前景依然向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开发国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新市场是大浪淘沙过后,每个中国光伏企业都必将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