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比于前期的巨额投入,低成本的电价对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太强的吸引力。美的厨房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就向记者坦言,马龙基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直接的经济回报并不大,更多是出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另外一个现实的好处是,由于屋顶加装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客观上起到了隔热作用,在夏季可以降低车间温度达2~3℃,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率,间接达到了节能目的。
记者了解到,也正因为前期电站建设投入巨大,美的在家用空调事业部上马太阳能光伏项目时,便采取与南方电网合作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2.8亿元的初始投资,美的不用出一分钱,全部由南方电网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25年,而作为回馈,美的将可享受到电价优惠。
或许从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说,太阳能光伏项目使企业受惠并不明显,但其社会效益却不可小觑。据顺德经科局预测,顺德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9000万度,约为全区全社会用电量的0.8%左右,预计在运营的25年内将相当于减少使用7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万吨、二氧化硫1.9万吨、氮氧化物4800吨、粉尘1040吨,而这也正是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应用项目的主要动力。
尴尬:没了补贴就将难以为继?
据记者了解,虽然顺德已完成佛山市给顺德区的2014年建设任务,但按照最新下达的目标,2015年佛山全市要建成600兆瓦装机容量,其中顺德区140兆瓦。这也意味着,在一年之内,顺德还需要再新增50兆瓦的装机容量。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这样一个需要补贴才能生存的产业,越往前推,就越困难重重。
本报记者梳理也发现,目前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美的、富华等本土龙头企业,有的是企业主导,但通过申报手段拿到国家巨额补贴,有的则是与电力、能源公司合作,由后者来主导投资。以富华交通机械城的30MW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例,总造价达2.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补贴1.5亿元,而美的与南网合作的南方电网综合能源—美的集团35兆瓦项目,总投资高达2.8亿元,但美的集团不用掏一分钱。
“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平均一个兆瓦的装机容量大概需要投入800万元,”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助理、光伏电站研究室主任孙韵琳坦言,前期投入的巨额费用,构成了太阳能光伏应用进一步普及的巨大障碍,“这个项目本身的经济回报并不是特别大,但其实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
同时,孙韵琳呼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太阳能光伏应用项目的扶持和补贴力度,“现在这个行业,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单靠市场运作,根本没有办法维系,现在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的补贴政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