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集中布局在原料多晶硅生产环节,又因市场集中在海外,“双反”案对中国光伏产业打击巨大。
刚刚过去的两会期间,国家商务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态:“今天中国的光伏企业,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潜力,这不能不说与当时中欧双方领导人和业界以及相关企业所做的努力有巨大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因与欧盟达成协议)实现了一个重生”。
受益的企业案例有晶科能源。3月初,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晶科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去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670万美元,同比扭亏为盈。同时2013年晶科能源总出货量超过1.9吉瓦(功率单位,表示发电装机容量,代表十亿瓦特,1吉瓦=100万千瓦),收入达到11.7亿美元,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一级光伏制造商。
政策暖风频吹,又让国内光伏产业市场空间打开。
上述洛阳多晶硅企业老板介绍,2013年7月份,《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国家发改委还出台了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细则,并将可再生能源附加补贴从之前的0.7分涨到1.5分,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同时还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被定为0.42元/千瓦时,地面大型电站则根据所在区域不同,电价分为0.9、0、95和1.0元/千瓦时三档等具体的激励政策,“我又看到了光伏产业的前景。”
同时,国家还对2013年至2015年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规划,国内将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吉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吉瓦以上。根据这一标准测算,这将带动国内市场需求3500亿元。届时,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国。
事实上,利好政策之下,201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就达12吉瓦,超过了德国、西班牙等传统市场跃居世界首位,而这一数字2012年仅为5吉瓦,增长达两倍以上。
不均衡的复苏
“我们工人三班倒,满负荷生产。”半个月前,记者在洛阳偃师市采访,上海(洛阳)超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曾这样向记者介绍。可见,光伏太阳能市场再一次火爆起来。
记者在洛阳走访看到,不仅是超日太阳能,还有洛阳无锡尚德、江苏(洛阳)阿特斯等太阳能组件生产商都在开足马力生产。
“目前光伏产业复苏集中在太阳能组件生产环节,这一现象并不令人意外。”洛阳多晶硅产业观察人士李金法认为,“不管是国外市场的重新启动,还是国内市场开发,太阳能组件生产商都受到政策利好的催生,以及国内光伏企业抢先布局光伏电站的市场因素影响。”
记者观察到,早在2012年,新大新材就联合中能国电(北京)国际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朝阳县建设装机容量约400MW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总投资规模约80亿元,由双方在“十二五”期间分批分期进行开发建设。
“现在新大新材在洛阳宜阳、平顶山鲁山等地开始筹建光伏电站,抢占光伏电站市场先机。”当然,全国范围内像新大新材一样,众多多晶硅企业已开始“跑马圈地”布局光伏电站。这从客观上带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复苏。
不过,太阳能光伏组件环节的复苏,并不代表整个光伏产业链获得均衡复苏。
记者了解到,对于河南来说,在拥有多晶硅生产优势的光伏产业链中,除了拥有技术优势的中硅高科之外,其他多晶硅生产商“仍然在观望是否启动生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