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的EPC总包商带着本集团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带资为业主垫资建设;项目打包采购正泰的组件、正泰的逆变器、正泰的开关柜,升压时选购正泰的变压器;项目并网交付给业主后,正泰的电站运营团队会继续为客户的电站做维护;而正泰的电站基金经理笑眯眯地走到业主面前问:“您的电站要出手吗?卖给我们基金吧。”
正泰聪明的地方在于没有盲目“垂直”,而是横向地和集团内部原有的优势资源完美嫁接,据说这种什么都有的“菜单式”服务,起源于GE,但在光伏行业,正泰完美地应用了这种模式,实现了集团利益最大化。好几年前外界曾经质疑正泰为什么不扩产组件和电池产能,甚至指责正泰不努力开拓国外市场,而几年后大潮退去,大家才看明白它的高明之处:组件产能做得太大了,就难免会在销售上和同行有竞争,因此失去和同行交集合作的机会。真若那般,那在圈里还怎么接项目、帮他人做EPC呀?
曾经以为从硅片到组件的叫“整合”,后来发现,像正泰这样从组件到变压器,才算是真正的整合。它既巧妙地避开了和光伏同行的竞争,又很好地和集团原本的业务交集了。光伏毕竟归属电力行业,而正泰正是从其传统行业经验里看清了规律,认清了自己的优势,从而没有跟风。守规律,才能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这是正泰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个是中盛(以下称ET)。它很小,产能不超过200MW;它也不是上市公司,尽管它想上市但是运气不太好;相对于很多全球化布局的公司,它的版图上很多区域空白;它的产业链也是半吊子,既不单一也不垂直,而是从硅片开始到组件;和其他有传统发电业务的大公司比,它在电力行业没名气;跟很多财大气粗国资背景的光伏公司相比,它又低调又抠门……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它不失为一个很牛的公司,因为它做了一个其他光伏公司很难做到的事情:In Roman, 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
尽管很多公司号称国际化,甚至找一堆外国人来公司开着各种洋文会议,但是就结果而言,能成功在海外布局的,没有几个。大多数的光伏企业都是生产企业,企业主本位思想严重,宁愿守着故土,做着外贸,遥控千里之外的市场。大家都在光伏行情变化后努力地开拓新市场,却很少有企业愿意去尝试新业务。可是ET的做法却很别致。
早在遥远的2007年,ET将自己生产的硅片通过OEM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加工成电池片,再拿回来封装成组件销售,他们自称为“选择性一体化”。这般,他们获得的毛利润不超过20%。高层发现终端安装商的利润率是50%,于是大悟:钱都让下游赚走了。于是2008年开始在德国组建了一支全部由德国人组成的解决方案队伍,初涉海外项目业务,取名ET Solution。在德国积累了经验后,ET Solution也在欧洲其他国家活动起来,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慢慢的,EPC项目越做越多,以至于很多国企都主动找它合作,希望它帮助国企开拓欧洲市场。2012年年末,很多光伏企业开始裁员甚至倒闭的时候,ET签下了罗马尼亚最大的PV电站项目,与此同时,它获得了国开行2000万欧元的融资,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