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天里,光伏企业的心情如同过山车,忽上忽下。
2月12日,国家能源局网站正式对外发布《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明确2014年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800万千瓦,光伏电站600万千瓦。
光伏企业的士气为之一振。1400万千瓦,与去年光伏实际完成的装机规模950万千瓦相较,增长近一半;与1月份预估的1200万千瓦目标相较,上调幅度高达17%。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国内光伏市场将大规模启动。
“兴奋还没有走心呢,一盆冷水又迎头泼了下来。”浙江省一家光伏企业的许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通知》的分配,浙江今年光伏发电新增建设规模为120万千瓦,与江苏、山东并列全国第一。
许经理所说的“一盆冷水”指的是2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做出初裁,初步认定美国国内产业因进口中国晶体硅光伏产品而遭受实质性损害。
这次美国通过全产业链调查,将铸锭、硅片、电池、组件等全部光伏产品纳入调查范围,这意味着,此前,国内光伏企业为应对欧盟“双反”普遍采取的第三方国家代产的路子被堵死。
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走出“双反”的魔咒,成为摆在光伏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开拓新兴市场能否成为出路?
今年一季度,多个光伏装机大国意欲下调光伏补贴。如英国,将在今年4月1日后,将大型光伏发电企业目前每MWh获得的1.6个ROC(ROC为太阳能光伏可再生能源责任证书,光伏电站每发MWh电量可获得相应的ROC,每个ROC能够以固定的价格出售给电网企业)削减到1.4个,同时超过50kW的屋顶光伏项目ROC补贴将从1.7个削减到1.6个。北爱尔兰也将从4月1日起对民用光伏系统的装机总量采取限额制。
在接二连三地遭遇“双反”后,英利、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纷纷调整战略,积极开拓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但随着新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些国家又会不会像美国、欧盟般举起“双反”大棒挥向国内光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