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搞一届光伏奥斯卡,在最佳男主角的归属上可谓众说纷纭,施正荣、苗连生、高纪凡、杨怀进、朱共山星光熠熠,无论颁发给谁,总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口水仗。但如果设立光伏行业终身成就奖的话,笔者相信一个人能够毫无争议的名至实归。
这个奖项一般授予做出突出贡献却没有得到过个人奖项的大师。电影圈前有卓别林、希区柯克,后有黑泽明。
他很少站在镁光灯下,也不怎么喜欢说自己的企业如何,产品如何。他见证了中国光伏行业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起起伏伏的整个过程,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第一批电池片厂的建线经过,包括尚德、英利、天合、中电、林洋(现韩华)、晶澳等一线大厂,与这些大厂的创始人和掌舵者们也都相交匪浅。
他是进入光伏行业最早的设备专家,研究员级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钟情于装备制造的同时,也为国产设备受中国的工业基础配套影响忧心忡忡;他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简称CETC)48所奉献了整整27年,身上染上了湖南人直爽、豪迈的性格,到现在还为外界对施正荣博士的一些误解鸣不平。
他是王俊朝,深圳丰盛装备(原大族光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借用他自己的评价:“我只是一介书生”。谈兴浓时,书生意气,指点江山。
深圳丰盛装备(原大族光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朝
不欺少年穷
1989年初,26岁的王俊朝作为扩散炉课题组组长,带着十几个技术人员,凭着几张国外设备照片、一份技术指标表和简单资料,花了近两年时间,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半导体用微机控制扩散炉,并通过国家电子工业部主持的鉴定。
2001年,广州一家做光伏灯具的企业老板,坐飞机找到在京开会的王俊朝,跟他说电池片都是进口的,价格贵不说还经常买不到,能不能自己做?这位老板给王俊朝带来了国内第一条5MW规模的电池生产线的订单,也带48所走上了光伏之路。王俊朝开始摸索如何用之前半导体设备的经验满足光伏生产需要。那时当年的几家老牌光伏生产企业目前硕果仅存的只有宁波太阳能(现“日地太阳能”)和云南半导体厂(现“云南天达”)。
拓日新能源是王俊朝涉足的第二个5MW生产线。这在业内算是元老级的企业了。“我们当时开发的设备是扩散炉和刻蚀机,PECVD设备还没有出来。”王俊朝回忆说。
王俊朝现在在深圳。广东有句俗语:“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
在当年帮施正荣改造尚德第一条产线的时候,他还在长沙48所任主管技术及市场的副所长。或许他还没有听到过这句话,但2001年青岛光伏会议听闻施正荣说要做10MW的电池生产线而被业内人士惊疑不屑的时候,他却吩咐手下,多关注下这位施博士。“那时还谈不上光伏行业,全国性光伏会议只是三四十人,当时国内才总共4.5MW的产能。施博士的一些思路明显透着些与众不同,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想法。”他如是评价施正荣。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