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量成倍增长,生产线全部开足马力,车间里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连日来,位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今年前10个月,该公司出口电池片超过1.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6倍。
在经历两年沉寂后,太阳能光伏产业正渐渐回暖复苏。在这个“暖冬”里,全国首个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扬州开发区的光伏企业正在抢抓发展先机、传递“春天”信息。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扬州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晶澳、协鑫、麦拓卡夫特等一大批太阳能光伏企业集聚扬州开发区,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件—发电系统”完整的产业链条。然而,2011年下半年起,全球光伏产业遭遇重创,扬州开发区光伏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一些光伏企业停产甚至破产。
市场低潮、产业低谷也是检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试金石”!开发区光伏企业展开了一场“自救”行动——在市场低潮期、产业低谷期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期在产业和市场“回暖”时抢得发展先机。
“这两年实际上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是要靠技术创新。”
晶澳(扬州)太阳能公司工艺总监、清华大学博士宋锋兵如是说。今年以来,该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一方面大力拓展新兴市场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投入1亿多元进行产品研发、对生产线进行升级。该公司通过变温扩散、钝化、电极制备等关键技术的导入使得电池片品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生产的156mm×156mm多晶硅电池产品转换效率为18.3%,高于国内外同行近一个百分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抢占了国际市场制高点。其研发生产的发电系统,在同等安装面积下比其他同行发电系统多产生3%以上的电力。今年前10月,该公司太阳能电池出口7764万美元,增长2.3倍。
前不久,国家科技部专家组对晶澳研发中心进行考察后,认为该中心达到“国标”。一旦晶澳申报成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可获得“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技术研究项目,这无疑可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科技翅膀”。
无独有偶,天威太阳能公司仅今年以来就已投资近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入了EL测试、新材料开发设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光电转化率和稳定性;扬州协鑫则集中科研力量,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改进生产设备工艺,提高产品优良率。目前,该公司产能由原来的800万片-900万片/月扩大到现在的1000万片-1200万片/月,今年前三季度硅片销售实现翻番增长。
“不管市场和政策如何变化,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才是市场法宝。”在采访中,市开发区的光伏企业负责人一致这样认为。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市开发区光伏产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1.4亿元,出口3377万美元,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分别提高了50.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