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4年的中电光伏,专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中电光伏而言,这场寒冬对企业冲击明显。但伴随着自身在科技研发上的不断加码,一度被认为差异化不明显的光伏产品在中电的生产线上被赋予了更多特点和优势,这也助力中电跳出了制造业的泥潭。
中电光伏第二季度财务结果显示,截至6月30日,其实现总收入7190万美元,环比增16.5%;发货量126.4兆瓦,环比增23.3%。与第一季度毛利率仅为0.4%、毛利30万美元相比,二季度中电光伏毛利润达到670万美元,毛利率增长至9.3%。
调整策略,开拓新兴市场
中国的制造业,如电池、组件等大约占到总产量的70%。制造业情况不好的情况下,整个光伏行业自然陷入冰窖。2012年全球光伏总产能为50-60GW,是总需求的2倍,供需严重失衡。尽管很多公司退出了光伏产业或扩大削减产能,但产业竞争仍然激烈,导致平均销售价格不断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电光伏2012年第四季度的平均销售价格降到0.64$/W,与第三季度同比下降10%。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作为企业我们必须积极调整。”中电光伏市场部总监钟章伟介绍,与之前集中于产品制造不同,中电开始增加非制造业的收入比例。从以往的以电池片、组件为主营产品,扩展到去海外开发投资电站。
2011年至2013年间,中电先后在意大利、英国投资兴建了电站,除了单纯的制造业,更多融入了融资、开发、管理等业务。在国内,中电光伏获得了22MW“金太阳”项目,新疆40MW项目也获得批准,预计2013年电站投资收益将会占其总收益的重要部分。
在制造业方面,中电着力于合理控制成本。根据其季度财报显示,每季度的成本都在下降,通过控制成本尽量让价格趋好,同时努力开拓新市场。
2012年,国内光伏产业遭遇欧美双反、出口下降,这让一度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光伏企业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以往,中电的业务中60%-70%左右都来自于欧洲市场。面对冲击,中电开始拓宽市场,业务扩展到了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
现在,中电所有的海外业务中,欧洲市场占中电业务总量的比例由60%-70%下降到了50%,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市场的业务占到了40%左右。“在这些新兴市场,我们拥有更多的议价权。”钟章伟也对这些新兴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欧洲市场的业务比例在下降,但美、日、中、澳等新兴市场的业务规模一定是在增长的。”
科技创新,抢占产品议价权
曾经有分析认为,光伏制造业就是个流水线生产的作业,产品差异性很小,这也是导致这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无序阶段的重要原因。
但在钟章伟看来,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是中电光伏在寒冬中突围的法宝之一。拥有高新企业资质的中电光伏,现在已拥有研发团队100多人。即便在2012年那场寒冬,中电还专门新建了研发大楼,引进新技术,新建了一条15MW的研发实验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电至今保持着25%的光电转换效率实验室世界记录,其生产线上高效双面电池的综合转换率超过24%,最高可达27%。在由国家科技部启动的“效率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的863专题项目中,中电光伏的单晶电池生产线转换率已经超过了20.3%,预计年底可以实现量产。
屋顶的太阳能板长什么样?一直以来,市场上见到最多是银色边框的太阳能板。组建外观似乎已成定势,各家企业生产出来的外观基本分不出区别。但中电一方面着力提高转换效率,保证同面积房顶上中电生产出的组件发电量比其它产品多出5%;另一方面,中电在产品外观、包装、结构上动起了脑筋。
在国外,屋顶瓦片大多是黑色的,于是中电抛弃了传统的银色边框,改用全黑组件,外观上更胜一筹。这样的新产品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现在,在夏威夷的不少千万级豪宅上都用上了这种新产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产品价格更高,企业拥有充分的议价权,毛利率也水涨船高。“我们坚信,更好的产品会有更好的价格,企业要有意愿跳出制造业的泥潭,避免盲目无序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