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光电并购无锡尚德,始终是这段时间以来中国光伏业界的焦点话题。一家产能仅200MW、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企业,吞下这产能近2000MW的光伏大厂,称之为“蛇吞象”并不为过。震撼也好、感慨也罢,很多光伏人还有着相同的疑惑:光伏新政不是一直倡导“保大弃小”么?正常的兼并重组不应该是“大鱼吃小鱼”么?为什么这起并购案却彻底打破了这些常理?其实,正如中国的那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行业的走向并非总能与政策合拍,有时候甚至会背道而驰。当然,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但如果政策失灵,更应该反思的是政策本身。“保大弃小”真的是一剂良药么?“蛇吞象”是偶然还是必然?或许,只有理清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精准地把握中国光伏业的复苏路径。
顺风光电“蛇吞象”“保大弃小”不可靠
去年10月份,正值中国光伏业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国家商务部、能源局、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和36家银行机构代表在河北保定召开秘密会议,讨论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这也是如今很多光伏人所知的“保定秘会”。也就在这一场合,各大部委人士一致定调,今后对光伏企业的救助与扶持将采取“有保有压”、“保大弃小”。从此,“保大弃小”便成为贯穿光伏新政出台始终的基调和导向。
其实,早在去年9月下旬,业内就曾传出国开行重点确保“六大六小”12家光伏企业授信额度的消息,一度被市场视为光伏救市圈定范围的信号。有幸入围的“六大”包括赛维LDK、中能、尚德电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六小”则包括阿特斯、晶科太阳能、阳光电源、中电光伏、新奥能源和昱辉阳光。而眼下崭露头角的顺风光电,并未出现在这一名单中,也就无缘这一定向救助。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黑色幽默。去年的“六大”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尚德电力终究还是没有保住核心资产无锡尚德,讽刺的是国开行当年大手一挥批出的大笔贷款,如今大多成为无锡尚德背负的烂账,还要等接盘方顺风光电来慢慢偿付;而赛维LDK要不是顺风光电的控制人郑建明施以援手,恐怕也难逃破产厄运。这样看来,顺风光电的“蛇吞象”,不妨可以看作是一个光伏业“屌丝”抱回“白富美”的逆袭传奇。
那么,这出正在上演的光伏励志剧中,顺风光电的逆袭究竟只是运气好?还是代表了某种必然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目光转移到家电行业。本世纪初,由于企业品牌众多、良莠不齐,国家对家电行业也曾进行过类似的“保大放小”调整。吊诡的是,作为政府曾经着意保护的大企业,当年的熊猫、黄河等这些品牌如今早已湮没无闻;而当时被归入“放小”行列的创维和TCL,如今已是海内外公认的家电龙头。也就是说,“保大”的基本上全部破产,“放小”的则基本逆袭成功。
如果我们能够确认,当前的中国光伏业正在复制家电行业曾经走过的成长路径,那么顺风光电的逆袭、尚德的败落,就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的“蛇吞象”还会继续上演,更多的光伏“屌丝”将跻身新贵行列。光伏行业的兼并重组、深度整合固然不可避免,也并非所有大企业都失去了竞争力,但“保大弃小”的政策是否需要反思和调整,理应成为所有光伏人需要直面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评判企业优劣市场才有“终审权”
其实,“保大弃小”需要直面的最大质疑,在于政策面如何界定光伏企业“保”和“弃”、“大”和“小”的标准,是看产能、比规模么?若论产能,尚德曾是全球光伏电池组件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即便如今将这一宝座让给了英利,近2000MW的规模也足以令其傲视群雄;反观顺风光电区区200MW的体量,与尚德的差距不啻于一个婴儿和壮汉的区别。
可是,从企业的发展前景、走向来看,顺风光电无疑是在走上坡路。其产能规模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百万MW级别的跃升,且伴随如今吞下无锡尚德,几乎是一夕之间走完了传统巨头几年才走完的道路。其实,早在2009、2010年,当时在业内默默无闻的顺风光电就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的“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单,并于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反观尚德,在经历了2006-2008年的顶峰后就开始了盛极而衰的历程,虽然出货量依然逐年扩大、产能有增无减,经营效益却每况愈下、资产负债率高企,终于走到了存亡边缘。
值得反思的是,这些年来,以国开行为主的多家银行,前后批给尚德的贷款不下百亿元之巨,最终尚德却是倒在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枯竭。为何这些巨额扶持最终变成了“肉包子打狗”、越是百般呵护却催生了“扶不起的阿斗”?究其原因,这些大企业只是体量臃肿,“保大”只能令其更加愿意躺在政府的怀抱里,经营能力、竞争力只会逐步退化。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屌丝”企业日子虽然难过,但正是“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单枪匹马在市场中冲杀摔打,无疑炼就了更顽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当这样的两类企业相互竞争碰撞,上演“蛇吞象”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