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8月7日发布公告,就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作出初裁:不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采取临时性反补贴措施。
同一天,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接受采访称,欧委会决定接受由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和94家中国出口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自8月6日起,参加价格承诺的企业免征反倾销税,未参加的将按照公告中具体税率支付反倾销税。
这是自光伏产业遭遇“双反”困境以来,最令人振奋的消息,但中国光伏行业是否能就此走出困境仍是大家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风光时代,欢呼遮盖了担忧
自无锡尚德宣布破产迄今已近半年的时间。曾经的龙头企业步入绝境宣告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却有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这些问题导致了后来的产业困局。
时光回到2008年,那是中国光伏产业最风光的年代。那一年,第十届中国光伏大会在江苏常州召开,各路光伏从业人员齐集,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的政府官员们也都到场发表讲话,各自表达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以及信心。投资方闻风而动。在当时的会场,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宏源证券的一位投资人李清,他告诉记者,为了这张大会入场券缴纳了不菲的会费,但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值得的,他在这里见到了几乎所有的“业内大拿”,并与他们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到处都有商机,很多地方都要上多晶硅的大项目,产能一个比一个大”。
也在这次大会上,记者采访了无锡尚德的领头人,被称为“中国光伏之父”的施正荣。当时他已排场不小,见到他时有几位秘书模样的人挡驾,联系采访也要通过公关人员的层层批准,而他本人谈得最多的还是慈善,通往常州的高铁上摆放的就是以他为封面的慈善专题。
如果说这次大会有不完美之处,便是在大会召开的同一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占国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对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感到担忧,因为这些项目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副产品的回收问题。“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但采用技术比较落后的非闭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的厂家生产多晶硅,不仅能耗高,而且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他的观点遭到了已逝光伏专家崔容强教授的激烈批评,崔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王院士并不了解光伏,说了许多行外话。会场上,亦有少数人提到“这么大的产能能否消化”的问题,但在一片欢呼声中这些不和谐音被完全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