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需向中国海关提交不同额度的保证金。而与此同时,作为同一产品的调查对象欧盟,并没有出现在这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初裁”名单中。
业内专家认为,在当前中欧光伏谈判的敏感时刻,中方的做法很可能是借此警示欧盟,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美韩多晶硅被征反倾销税
日前,中国商务部公布了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初裁认定,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存在倾销,中国国内多晶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美国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57%,韩国的倾销幅度为2.4%-48.7%。
这是在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一年之后,商务部做出的初裁决定。2011年,中国总计进口多晶硅6.46万吨,同比增长36.00%,取自零售与长单价的平均值约40美元/公斤计算,涉及进口金额为25.9亿美元。其中,自美国、韩国进口多晶硅占据六成。受美国、韩国等国多晶硅低价进口影响,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80%中国企业已停产,影响波及整个行业超过500亿元投资,造成失业人数超过5000人。
制裁美韩警示欧盟
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的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对欧盟太阳能级多晶硅“双反”调查正式立案,并与同年早几个月立案的对美韩多晶硅的“双反”合并调查。然而最终欧盟却在此次初裁公告中“缺席”。
对此,有专家认为,光伏案牵涉利益巨大,双方的谈判是一场全面的考量和博弈。“在欧委会发布初裁结果之前,我们对美韩的多晶硅制裁或是想"敲山震虎"以给欧盟警示,增加谈判筹码。”今年6月4日,欧盟初裁决定对华光伏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若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税率将升至47.6%。此时,还有12天,谈判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近一个月以来,双方一直在就光伏价格承诺进行密切的磋商和谈判。谈判前期,欧盟代表团来北京和中方会谈;现阶段欧盟代表团已经返回布鲁塞尔,中方派出代表团到布鲁塞尔继续和欧方进行会谈。目前,谈判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靴子未落地的威慑力是最大的,但中国对欧盟的多晶硅“双反”,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贸易报复,而是基于对方倾销与补贴行为的事实基础。“能否逆转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还要看对方是否有诚心改善中欧双方的经济合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