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在商业史上所看到的,不少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决策和执行错误事后看起来都是相当低级的错误,那些犯下致命错误的企业领导者都是一些高智商的人,他们却犯下普通人都不会犯的错误,恰恰是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聪明到可以藐视常识,无视显而易见的事实。
常识的特点在于拥有了常识并不能保证你成功,这也许是聪明人轻视常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你一旦忽略它就可能陷入失败,而且往往是重大的失败,任何一个有商业常识的人,如果对光伏产业有所了解的话,就知道这是一个充满极高风险的产业。有人说他是两头在外的一个产业,市场和核心技术都在外面,没有内需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行业。其实应该说他(光伏业)是一个三头在外的企业,不仅市场和核心技术包括关键设备在外面,而且核心原材料也在外面的这样一个行业。不拥有核心技术注定这个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其实不过是一种来料加工业,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把它当做是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其实它是一个进入门槛非常低的行业,正因为进入门槛低所以光伏企业它在全国四处开花很快就形成了低水平过度竞争的状况,自相残杀的价格战在所难免。
如果重拾普通的制造业,中国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本土原材料的价格低廉的优势,但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只能来自进口,在原材料价格上我们不具备定价权,如果产品的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大幅的压缩,直到零利润甚至是亏本销售,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光伏产品的市场是一个没有内需支撑的市场,在中国光伏均产初成气候的时候,中国99%的光伏产品都是销往欧洲市场,买家在这场交易中具有天然的主动权,我们的产品上也没有定价权,从一开始中国光伏企业就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只是刚开始这种状况显现的不是那么明显。
随着光伏企业的纷纷上马,尤其像尚德这样的企业为了取得规模优势,以非理性的速度进行了产能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就给大幅度的压低价格,扩张的产能成了无效的产能。而这一切并不是意外,预知这个格局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和智慧,只需要投资和经营的常识,巨大诱惑让中国的光伏企业把这些常识忘的一干二净,眼下惨痛的结局,不过是遗忘常识的一个正常的结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