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领域,利用代工生产并不罕见,而超日在问题爆发之后,代工企业为了免于遭受损失,将产品自行销售亦被行业认可。
“好比你手上有很多订单,但是你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持你完全自己来生产那就需要代工。你有50个兆瓦,你给我20个兆瓦来做,但是你要求我答应你一定的账期,我先把这个货做好了放出去,我来给你做一个担保,将来我可以还钱给你。”上海羲和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叶明介绍,“现在超日出了问题,代工厂肯定不会自己承担损失。”
据介绍,超日之前曾经放出大量的代工订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超日的生产出现了问题。“现在总部这面,组件还没有停工,但是其他都已经停工,目前还有1000左右的工人,在最多的时候接近2000人。”林峰介绍,超日在其他地区的工厂也处在停产状态。
代工企业抛售产品,一般都会明显低于光伏组件成本价格。“不这样卖谁会买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委员会秘书长吴达成表示:“光伏行业资金需求非常大,竞争激烈不可避免,就像当年的汽车产业一样,肯定会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实现规模效益,技术水平领先的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银行逼债
对于超日和倪开禄来说,传闻可以澄清、产品可以贱卖,银行的债务却马虎不得。光伏领域到底是不是一个诗意的栖息之地,代价却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
从刚刚上市的时候银行都是排着队来给贷款,到现在排着队来讨债,超日在银行的“支持”下逐渐膨胀,也是在银行的压力下,一步步走向自己挖的陷阱。
早在上市之初,就有研究显示,超日太阳的业务在盈利能力方面并无优势,再加上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困难,公司的成长能力或许不容乐观,但是银行显然不这么看。
“2008年之前,事实上不只是超日,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都处在亢奋之中,那时候一句话就能够拿到钱,就这么简单。比如说我们有个电话沟通,没有面对面见过,只是电话沟通,打听一下就可以。一句话就把钱给你。”王叶明介绍:“只要你说有货,我就可以把钱打过来。”
这样的背景下,光伏、造船、LED三个今天避之不及的行业在当时却是银行眼里的香饽饽,几十亿元贷款流入了超日账户,大干快上成为发展主题。
形势转眼就变,2012年中期开始,主要贷款银行向超日抽贷,规模高达10亿元人民币,使超日的资金流动捉襟见肘,企业陷入困境。
12月31日上午,华夏银行的3名员工来到了超日,在反复交涉之后,被允许进入厂区。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