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这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大事,我国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也在不断探索。
专家指出,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大多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高的阶段,再加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在下游产业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在短短3-5年之内走完了10年的历程,为此必然要为盲目上马痛苦埋单。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才能发展壮大自己。
大多数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多晶硅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开拓国内光伏市场,摆脱只重外销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闯出一条生路。
目前,我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多采用“改良西门子法”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已经处于劣势,不仅导致工艺成本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国内“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大约在人民币20万元/吨左右,现货价格已经低于许多工厂的成本。而即便以现在的低价购买多晶硅来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下游企业依然无利可图。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多晶硅销售价格能够降到12万元人民币/吨以下,联动下游进行合理的成本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才能低于火力发电。但12万元/吨的成本对于现有的多晶硅企业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由上海某公司自行研发的PM法太阳级多晶硅提纯技术,单位能耗仅为12度电/kg,且没有任何污染,综合成本仅为7.4万元人民币/吨,万吨级的工厂投资规模仅为8亿元人民币。随着PM法多晶硅进入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将迅速降低到10万元/吨以下。如果此消息确切,将会使多晶硅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
此外,被誉为“后起之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也正在提高转换效率方面奋起直追晶硅电池,并以其价格大大低于晶硅电池的优势,不断挑战晶硅电池的霸主地位。
据了解,制造晶硅电池所需硅片厚度达到200微米,而制造薄膜电池则是将硅等光电特性的元素沉积在玻璃、塑料等材料上,其厚度往往只有几微米,所以非常节省原料。
目前,晶硅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维持在16%,未来可望达到18%左右。而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大规模生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2%,令人侧目。这项技术仍然在不断提升,预计到2014年底,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5%甚至是17%。如果实现,将会使晶硅电池企业承受极大的压力。